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乘势而上谋新局 精准发力助腾飞
时间:2022-03-17 10:16:04    来源: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  焦飒 李媛媛

8-智库LOGOpsd副本.jpg

  3月5日,参加全国两会的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决定,以代表团名义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关于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建议》《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区域纳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的建议》等三个建议。

  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郑州都市圈建设、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及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下一步,河南在这三个方面将如何发力?对此,本报特邀三位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建设区域创新中心

  为河南腾飞“添翼”

  主持人: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在您看来,河南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意义是什么?河南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基础和“家底”?对于河南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您有哪些建议?

  张占仓(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以来,河南把科技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提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发展目标。

  今年全国两会上,河南以代表团名义提出“三个恳请”。其中一个是《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让我们看到了河南关于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愿望。同样,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河南来说意义重大。

  可以吸引各种要素集聚河南。对于河南来说,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意味着在河南搭建起国家级创新平台,不仅在政策方面有很多优势,还可以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比如吸引科创企业、研究院、高端产业落户河南,集聚创新资源进一步提高河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蓄水池”。国家级创新平台不仅可以吸引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还是本土人才孵化和人才培养引进的“蓄水池”。传统的招聘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河南对创新人才和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可以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合作作用,发挥科创“孵化器”和高端人才“蓄水池”作用,进而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豫创新创业。

  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从去年全国31个省份的经济成绩单可以看出,河南经济总量虽然位居全国第五,但受疫情、汛情等因素影响,增速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垫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而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可以为河南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也可以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就河南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基础和“家底”,我们可以从城市、产业等方面分析。

  《202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15个航空港实验区融入自贸区

  构筑更高水平开放平台,其中国家级99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82个,其中国家级49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82个;省重点实验室242个;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6家;高新技术企业838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145家;新建省实验室3家、省中试基地8家、省产业研究院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23家。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158038件。截至2021年末,有效发明专利55749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08.89亿元,较上年增长58.4%。上述数据可以体现河南在科技创新方面“家底丰厚”。

  从省内重要城市郑州、洛阳等地来看,河南不少城市创新实力很强。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集中了全省46%的高新技术企业、55%的成果转移转化,带动了智能终端、智能装备制造、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洛阳市去年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同比增长18.6%、20%,龙门实验室跻身省实验室序列;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84.51亿元,同比增长27.6%;20项科技成果荣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

  从产业发展来看,河南新材料、超硬材料等在业内占据优势。河南是我国超硬材料及磨具产业发源地、技术中心、辐射源和产业化基地,产量占全国80%以上。其中,超硬材料行业近九成的科技成果来自河南。

  关于河南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我有以下建议: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理念。创新人才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促进经济提档增速的第一资源。只有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质量人才队伍,才能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懈动能。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前瞻30年”的眼光,制定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科创人才和团队,以及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兼收博采,大力提升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为河南建设创新高地提供“人才源泉”。

  进一步优化科研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只有在体制机制上持续下功夫,才能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及创新要素等不断集聚,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和市场主体等的创新活力。

  航空港实验区融入自贸区

  构筑更高水平开放平台

  主持人:经过9年的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实验区”)已成为河南融入全球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那么,航空港实验区如何全面建设才能打造一座航空新城,真正融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河南自贸区”)扩展区建设?航空港实验区融入河南自贸区对于河南四条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哪些意义?

  耿明斋(河南省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近年来,航空港实验区为河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构筑了立体式的交通枢纽。地处九州腹地、中国之“中”的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而之前航空运输却是河南的一个短板。航空港实验区建立后,航空枢纽短板被补上,并迅速发展。去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运吞吐量突破70万吨,同比增长10.2%,连续5年保持中部第一、全国第六,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

  其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十多年前,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基本上是空白,自航空港试验区建立以后,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随着智能终端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延伸,智能终端产品不仅成为河南第一大宗进出口商品,而且逐步打响了智能终端“郑州造”品牌。同时,带动了河南的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自2015年5月1日,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以来,这条“空中丝绸之路”从最初的“两点一线”到“集疏全球”,正助力河南成为中国内陆地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原崛起的新引擎。

  最后,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如电商物流,特别是跨境电商物流,对航空货运的依赖程度很高,河南跨境电商物流走在全国前列,郑州成为全国首批跨境电商进口服务试点之一和第二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城市。跨境电商带来了一系列行业新变化,河南在制定和推动跨境电商规则体系及推动跨境电商联动、创新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个重要的开放平台,也是国家推动新一轮开放的重要抓手。

  河南自贸区对河南开放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历经4年的创新探索,已成为河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累计入驻企业9.48万家,国务院明确的160项改革试点任务,有159项全部实施。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落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商务环境,带动了一些从事国际业务的市场主体,其运行对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优化了营商环境,去年河南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目前共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业务4万多件,惠及1.3万户市场主体。

  我认为,将郑州航空港试验区纳入河南自贸区扩展区,对于推动制度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意义重大。

  一方面,因为郑州机场是国家规划的内陆大型综合枢纽机场、全球航空货运中心。近年来,客货流量增速年年位居全国各大机场前列,具有成长为全球航空货运中心的潜力,也是“空中丝绸之路”航空枢纽。而航空港试验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航空经济综合试验区,是引领中原乃至全国内陆腹地产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龙头,受各种原因影响,前期没有纳入河南自贸区,但将其纳入拓展区,是实现“两个确保”及中原崛起、促进河南振兴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前期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平台的开放重点在于解决投资贸易流程中的技术性障碍,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点是制度性开放,重点解决国际投资贸易中的制度性问题,比如律师、工程师、医师等特殊职业资格互认,以及税制和税率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规则全方位对接等,根据国家部署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一般是通过自由贸易扩展区的制度性安排来实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拓展区的设立,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已经走在前列,河南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拓展区迫在眉睫。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与河南自贸区建设贯通起来后,将更利于“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空间大了、开放程度高了,对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就有了一个更重要的支撑。

  郑州都市圈扩容 打造河南强劲动力源

  主持人:郑州都市圈从“1+4”到“1+8”的扩容,是一次“重塑性调整”,意味着河南发展步伐再协调、发展质量再提升、目标更高、前景更好。那么,郑州都市圈从“1+4”到“1+8”,未来会给河南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郭荣朝(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城市与乡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一般要经历增长极发展阶段、发展轴带阶段及组团网络化发展阶段,郑州市及周边城市目前正处于发展轴带阶段向组团网络化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郑州市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增强其全国重要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功能,强化对周边城市的吸引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郑州都市圈从“1+4”到“1+8”,更加有利于郑州市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功能的发挥,更加有利于郑州市与周边城市的资源整合,使9个城市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局面,协同发展。

  有利于整合科技资源,形成科创高地。河南通过建立“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高端人才用人机制,整合郑州、洛阳等城市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平台,以及中科院等高端实用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使其成为郑州都市圈的科技创新源地,以尽快扭转郑州都市圈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技资源薄弱、高端科技人才不足的不利局面,使其成为郑州都市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有利于整合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高地。河南在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郑州市与各组团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培育发展壮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电子核心部件、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互联网+”业态创新,加快培育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体验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社区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形成“三产”融合、高质量健康发展的新格局。在空间上形成郑汴洛、新焦济、洛平漯、郑许漯等纵横交织的廊道组团网络化区域城镇空间格局。鉴于郑州市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的不利局面,要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继续加强郑州期货交易平台、郑东新区高端金融业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引进全球跨国公司或企业集团的区域性、功能性总部等入驻,形成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功能定位。城市的建设发展要彻底摆脱“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发展思路,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更大的尺度、更高的层次谋划城市的定位与发展。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发挥,其现代化建设发展新格局必须跳出郑州市的行政管辖范围。首先,要形成郑州都市圈9个城市间的深度融合,从而使郑州市的交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优势、社会文化优势进一步显现,以便于加强合作,产生“1+1>2”的效果,不断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其次,要从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等不同空间尺度出发,谋划郑州市特色资源的充分挖掘、比较优势的极限发挥、绿色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发展机遇的有效把控,有效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河南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充分发挥郑州市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着力增强航空枢纽建设,不断提升郑州国际航空货运和洲际航空客运地位;进一步优化铁路枢纽布局,完善货运集疏系统,扩大中欧班列(郑州)服务范围;努力推进郑州市航空、铁路、公路、出海港(国际陆港)一体协同发展,建设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中心,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进一步加大郑州市信息通信国家枢纽建设力度,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

  有利于营造良好营商氛围,推动都市圈建设发展。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释放更大的创新潜能,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有利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建美好都市圈。绿色发展是国家提出的事关我国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生态发展,为创建低碳绿色生态文明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密不可分,城乡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生态对接,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编辑:豫经智库
关键字:
豫经智库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