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研究——协力前行,共绘美丽中国更新画卷
时间:2023-08-04 09:29:22    来源:光明日报    

山西运城全面停止盐湖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近年来,千年盐湖正在向生态保护、风貌重塑、产业转型、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转变。新华社发

辽宁省凌海市翠岩镇前田屯村,群众在植树。新华社发

湖北宜昌西陵峡风光。新华社发

 

  【研究报告】

编者按

  生态兴则文明兴。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这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必答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今后5年这个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期推出研究报告和学者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在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为总结步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更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从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等维度着眼,对全国总体情况及各省域具体情况展开量化评价研究,以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最新数据为支撑,形成本报告,力图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现实参考和对策建议。

发展现状 十年之功成就非凡 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领域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整体进展: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但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的关键期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新时代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党和国家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2012年至2022年,我国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长至2.31亿公顷,增长率达18.46%;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I-Ⅲ类)水体比例由68.9%提升至87.9%。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由2013年第一阶段74个监测城市的平均值60.5%提升至2022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86.5%。我国生态基底不断夯实,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突出矛盾依然存在。生态系统保护成为部分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一些省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缩小,生态空间存在被挤占情况,生态基础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扭转。突出环境风险依然存在,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绝对量仍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尚未彻底脱钩。

  ■绿色生产: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三大产业全链条各环节,但区域城乡发展水平不一

  在生产方式转型方面,全国绿色生产发展整体向好,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效能、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2022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2012年的129立方米下降至2022年的53立方米。产业结构转型持续扎实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推动工艺升级、更新改造用能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不断下降。2021年与2012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1.8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我国区域、城乡绿色生产发展水平仍然差距较大,绿色生产相关支撑体系仍待完善、作用仍有待提升。东部地区绿色生产整体水平相对领先,科技创新驱动绿色生产转型动力强、活力足;中西部地区省份绿色生产转型速度快、势头旺,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共进任重道远。此外,绿色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监管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标准认证体系等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绿色生活:低碳生活渐成时尚,绿色生活方式仍待深入推进

  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绿色宜居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绿色出行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92条,运营里程超过9500公里;公交专用车道从2012年的5256公里增长到2022年的1.99万公里。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超过全球保有总量的一半。2012年—2021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22%提高到42.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22年底,我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2022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左右。

  同时,也要看到生活资源的节约化利用水平、生活废弃物排放减量化等仍有待提升。在水资源利用方面,2022年全年生活用水总量905.7亿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64.15立方米,均比2012年有较大增幅。2012年至2021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增幅大大高于同期城镇人口增幅。

  ■国际比较: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基础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期盼。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帮助共建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合作。坚定不移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继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大挑战作出中国贡献。

  然而,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及其他金砖国家相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但基础水平还有差距;与发达国家比较,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质量仍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明显短板,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和潜力。

对策建议 统筹协同 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未来5年,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此,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五对重大关系。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以下方面重点统筹,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基础与支撑协同:夯实生态本底基础,统筹制度安排、机制设计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和资源可持续供给的前提,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依托,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和根本保障。为继续夯实生态本底,应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为科学依据,把握好生态系统修复中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的平衡关系,坚持保护优先,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动态调整保护措施。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力度,增强生态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和严守生态红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严格保护并科学修复生态环境,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归属,高效利用资源,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与稳定性。

  ■布局与结构协同:城乡区域联动共进,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建设水平、发展速度不均衡等问题,坚持系统观念,善用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紧抓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协同并进。推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各自主体功能的增强优化,使城镇空间成为人口集聚地,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业保障能力,保障农民收益,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升农业空间专业化水平与效率。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和实现推进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此外,国土空间布局要与产业结构转型、资源要素流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为依据,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以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绿色发展为先导,探索区域一体化绿色协同发展经验;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绿色一体化发展。针对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针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提升的要求,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要求,重点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提升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水平,针对河流、大气、自然保护地等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治理,加强部门、区域、政策协同,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要素治理、科学规划布局,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生产与生活协同:产业升级生活提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保护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绿色低碳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高水平保护提供减少物质资源消耗、转变发展模式的有效路径。高质量发展要求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和生态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在生产方面,利用环境资源税、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调节机制,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打造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动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能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成能源消费总量早日达到峰值,严格落实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坚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导向,以绿色低碳优质生态产品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在生活方面,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将绿色生活理念普及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面;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着力点推进农村绿色生活创建,让每一个人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掉队、不落后。

  ■国内与国际协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绿色发展凝聚建设美好世界的更大力量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当前,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适合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保持战略定力;又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治理、绿色科技创新、决策管理制度方面的优秀成果,避免走弯路。为此,一方面,激发绿色经济内生活力,形成国内绿色发展大循环主体,同时提高经济对外发展的绿色水平,降低出口产品的能耗、排放,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深度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绿色技术、能源、装备、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环境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继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 执笔:樊阳程、吴明红、张连伟。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一般项目“新时代‘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2022JZDZ021]阶段性成果)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