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精准发力 让县域经济在新时期迸发新活力
时间:2022-11-24 13:01:15    来源:中原经济网    

  编者按: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也正因如此,“县域经济”成为近年来出现在政府会议及媒体报道中的高频热词。

  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河南,必须在中心城市“起高峰”、创新开放“建高地”的同时,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从而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

  对此,河南经济报、豫经智库从全省选取平原和盆地县、山区和丘陵县和工业强县(市),邀请四位嘉宾共同探讨,以剖析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嘉宾: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谷建全

  巩义市委书记 袁聚平

  滑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陆志杰

  光山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 伟

  统筹:孔凡哲 高青坡

  执行:孔凡哲 焦飒 李媛媛

 

  立足农业大县实际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农业县概况: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大有大的底气: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生猪调出量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全国第一。

  在我省,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5.7%。分布于我省黄淮海、豫西北山前平原、南阳盆地的三大粮区,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56个县,20万亩以上的有18个县,30万亩以上的有10个县,这84个县是河南扛着口粮安全重任的“肩膀”。

  陆志杰:

  农业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公共事业发展重点在县镇,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重点在乡村,发展的着力点在政策。

微信图片_20221201170438.jpg

滑县县城   王子瑞/摄

  近年来,滑县随着综合实力稳定提升、农业强县地位更加牢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环境更加优美,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9.77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大关,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62.1元,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域经济是“三农”的集中区域,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滑县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优势,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推动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聚焦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光明乳制品深加工、牧原生猪屠宰等项目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有效形成肉、面、油脂、乳、果蔬制品等产业集群,打造畜牧强县,实现粮食向肉制品的增值转换,带动“种、养、加”全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加强与丹尼斯等商超的深度合作,让优质农副产品真正走出去、品牌树起来。

  同时,滑县将继续把开发区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结果与开发区的动态管理、班子调整、干部使用、绩效工资实行“硬挂钩”,激发各级干部“想干事、干成事”的主动性,为开发区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将滑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建设成人才集聚高地,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为切实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添砖加瓦。

  然而,作为平原农业县,还存在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结构调整尚需加强等问题;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有短板,城市功能品质还有差距,宜居生活环境还要持续改善。

  针对农业县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破瓶颈,补短板。

  一是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所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农业县的首要任务。要不打折扣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产业三链同构,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实现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建设区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

  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进一步凸显了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农业大县,将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市政管网、对外交通、防洪排涝、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升级,提高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能力。健全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社会救助等综合服务体系,构建分级分类投入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一标准、制度并轨,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升县域公共服务的便利性、普惠性和可行性。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当前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抓手,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坚决的态度、更有效的举措、更过硬的作风,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全省一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按照“转思想作风、建标准提效率、联合办破壁垒”三步走,注重提升服务效能、更加注重政策直达快享、更加注重为企业排忧解难,持续开展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提升,把营商环境工作往深里做、实里做,切实打响县域营商品牌。

 

  以“工业”为“强县之本”挺起发展“脊梁”

  工业强县概况: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同样也是工业大省。河南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制造业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

  2021年12月16日,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2021)发布了《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2021年)》,河南有7地入围百强县,5地进入70强。巩义市荣登2021年中国县域工业百强榜单,再次排名第42位、河南省首位。

  百强县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背后,是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据《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22)》评价报告——《202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报告》显示,高于总体水平均值的县 (市)有38个。

微信图片_20221201170433.jpg

巩义市企业生产车间一角  记者 孔凡哲/摄

  袁聚平

  巩义是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试点县市,位居河南省县域工业30强首位。从2015年-2021年,连续七届入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在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2020),巩义市作为4个工业百强县市代表之一,进行典型发言。

  纵观近代工业发展历程,巩义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到解放前后,民族工业兴起为巩义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了巩义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为解放后社队工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此时乡镇企业崛起,全县乡镇工业企业扛起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第三阶段为20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前后,产权制度改革释放了巩义发展活力;第四阶段是新世纪以后,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造就了企业的快速做大做强。

  可以说,巩义的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成为全国乡镇企业发祥地;正是因为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工业产值率先在全省县(市)实现“创百亿”“三年二百亿”目标,被誉为“中原第一县”。

  目前,巩义已形成28个工业门类,以高精铝、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等产业为支柱,以先进制造业开发区、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1家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和156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全市目前共有4家上市企业;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26家,位居河南省县域首位。巩义是国家四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铝板带箔生产基地。

  近年来,为推动创新,巩义出台《巩义市系列人才政策》《巩义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资助实施细则》,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企业领域向高精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搭建创新载体平台,充分发挥转贷周转金、政策性科创金融等作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2021年,巩义市位居中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49位。

  当前,工业县县域经济发展与市辖区相比,还存在创新生态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产业综合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

  对于以工业为“立县之本”的县域来说,我认为可从以下三点补短板、促提升: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切实结合本地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需求,抓住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谋划好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重要举措和重大项目,制定实施扶持奖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布局创新创业载体,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结合发展趋势,发挥县域经济比较优势,构建县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优势主导产业,走绿色化、高端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持续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等措施,加大现代服务业赋能力度,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速制造业价值链跃升、产业链优化、竞争力重塑。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企业聚焦新兴方向、关键环节和发展趋势开展新兴产业布局,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

  三是探索全域产业治理模式。充分衔接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产业专项规划,精准绘制“工业地图”,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工业空间整合提升,推动工业园区向“一园多区”整合,加快老旧、低效工业区块提升改造,严格管控用地供给。加强区域内协同和配合,完善优化分工协作体系,避免踏入产业集群重复同构的“陷阱”,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过度竞争后果。

 

  用生态“底色”描绘县域发展“绿色”

  概况:

  河南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重要山脉,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我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生态强省建设为引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为驱动,省级生态县建设为基础的创建体系。

  我省有29个省级生态县,共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1个。从类型上来看,既有山区县,也有平原县,既有农业大县,也有工业强县,涵盖了不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定位的地区,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涉及我省14个省辖市。

微信图片_20221201170448.jpg

采摘春茶 中共光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李伟:

  对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的产业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主要目标,也是关键出路。

  近年来,我省建设了一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示范,为全省各地提供了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参考和借鉴,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光山就是其中之一。

  生态资源是光山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光山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光山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光山县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正阔步迈向全面建设富裕文明红色光山的康庄大道。

  坚持以创新发展引领产业调整升级,大力实施“多彩田园”提质增效工程,重点发展油茶、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业规模化,扩大光山十宝基地规模;聚焦“1+1”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产业定位,围绕平煤神马新材料、三元光电环保装备、白鲨针布、长垣飞地等重点产业园区,绘制“五链”耦合图谱,实施延链强链补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络和快递业,依托乡村振兴精品旅游示范区项目和红色资源、绿色资源,逐步构筑全域旅游格局。

  坚持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实行全区域排查问题、全流域综合整治、全方位专业指导、全方面检测达标,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创成国家卫生县城、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入选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一批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名单,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乡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推行城乡垃圾分类、农村户厕改造,配套建设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餐厨垃圾处理、废旧轮胎拆解、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和炉渣再生利用等项目,促进资源化利用,重点发展低碳绿色产业。

  坚持以开放发展提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突出招商导向,灵活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提升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产业集聚区平台建设,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延链补链、集群发展,保障招商项目落地快、落地项目建设快、建设项目达产快。

  然而,作为老区县、山区县,还存在项目推进较慢、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问题严重等问题。

  在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态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实现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重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范式成为了重要课题。

  一是加快构建产业的绿色、可持续转型升级。一方面,积极推动工业提质增效。聚焦“1+1”产业定位,明确工业发展方向,大力引导企业升级改造,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新型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地打造出一批影响力大的人文、自然景区。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优化旅游空间布局、补齐配套设施短板,扩大品牌影响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利用先进环保技术带动传统行业,以传统行业保障新兴产业。

  二是县域经济要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人才更是第一资源,吸引高质量人才除了优厚政策以外,县城的人居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公共服务设施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也会直接影响人才的引进,不但要思考如何引进来,更要注重能否留得住。不仅要外地吸引人才,更要培育本土人才,不断加强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法学、环境工程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宣传,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三是加强技术投入,以高科技推动县域发展绿色经济。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技术基础。统筹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开发性政策性及商业性金融等资金,通过资金与项目叠加推动城乡融合;同时加快推进县域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市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促进县域融合发展。

 

  打开时空局限 跳出县域“一亩三分地”​

  建全当前,对于河南县域而言,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这充分传递出河南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心与信心,也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目标。

  在新起点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开放创新推动经济升级。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我国原来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下,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力供给由过去的充裕转向了短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同时,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突出,资源和环境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次,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面临的发展风险也越来越严峻。所以,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跳出县域“一亩三分地”,要站在更高、更长远的高度和层次上,去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

  对此,河南要打开时空局限,提升“外向度”,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积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近年来,河南发展成效比较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新一轮改革开放机遇。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在国家提出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东西双向开放、陆海湖地开发等,河南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了较好发展。

  从河南这些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对外开发。

  关于对外开放,要从域外开放和引进两个层面去考虑。首先,第一个层面是推动域外开放,在国内要面向沿海地区和国内几大增长极进行布局,比如:京津冀增长极,当前京津冀产业也在进行调整,所以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抓住机遇去引进一批央企。

  此外,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活力最充分的区域,河南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互补性较强,这意味着河南与长三角地区合作的空间和机会比较多。所以,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各个省份间的合作,积极引进技术设备、高端要素、发展理念等。

  第二个层次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借力国外的现金技术和现金设备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加强制度性开放,注重规制规则、标准制度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

  总的来说,对外开放步子越大、水平越高,那么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才能更加充分。

  在扩大对外开放、打破空间上的局限之余,还要注重产业方面的拓维和融合。融合发展包括城乡融合、工农融合、产城融合、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等,都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当前,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元素。没有文化,经济发展也丧失灵魂。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通过经济手段。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也要高度重视经济和文化的融合。

  要促进县域经济成高原,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前面提到的要扩大开放、加强产业融合等,还要根据我省县域经济不同特点和条件,根据各县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产业基础的不同,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等。当经济发展规划与县情越契合,那么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就越强。

 

  同时,发展县域经济,还要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加快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对整个经济的渗透、提升、优化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实现在直道上冲刺、换道上领跑、弯道上超车。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来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编辑:豫经智库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