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焦飒
从人类尝试使用工具开始,关于材料的探索就从未止步。
一个小小的石墨块,加上催化剂,就可以变为坚不可摧的钻石;一块块黑黢黢的煤炭进入生产装置后,产品可制成生活中的塑料杯、衣服、化妆品……作为材料大省的河南,近年来积极发挥产业优势,通过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新材料产业实现较早起步,主导产业突出。
为积极推动材料产业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河南再画“施工图”,加快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力争在“长坡厚雪”中尽显别样风光。
厚基础里“成色”足
超硬材料被誉为“工业的牙齿”,是支撑经济建设的基石。
12月8日,在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的培育钻石车间内,一排排绿色的六面顶压机有序排列,每台顶压机里都有一颗颗钻石“胚芽”正在“生长”。
“用石墨培育出的金刚石,不仅可以制作成首饰钻石,还能作为超硬材料在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裕昌说,“比如,可作为超导材料、磁功能材料、生物医药材料等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医疗检测及治疗等高科技领域。”
记者了解到,我国超硬材料占全球市场90%以上,河南是国内超硬材料行业的领航者,南阳中南钻石、许昌黄河旋风、郑州豫金刚石、商丘力量钻石等企业产量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
而超硬材料仅是河南材料产业优势门类中的一种。近日,在位于伊川县的中钢洛耐生产车间里,伴随着大型设备的液压作业,一个个成型的耐火材料从传送带上缓缓送出,最终由机械精准码垛……中钢洛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绿色化改造和智能化改造使得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也为打造世界一流耐火材料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已居全国首位,超硬材料产业综合实力全球领先,而这些都只是河南材料产业丰厚“家底”的缩影。
“河南省是材料工业大省,产业比重大、基础实、应用广,在有色、钢铁、建材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省工信厅副厅长田海涛说。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3万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3.9%。其中,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5252亿元,占规上材料产业的28.7%。
“百花齐放”春满园
材料兴则制造强,制造强则国力盛。
12月6日,在安钢集团冷轧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卷卷闪着银光的电磁新材料成品从生产线上“走”下来,即将奔向一路之隔的“下游”企业——安阳莱美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我们生产用的材料是从安钢集团运来的硅钢卷,经过设备剪裁,会剪成规格不同的硅钢片,成为电机零部件的生产材料。”该公司总经理徐雪丛说,“与安钢集团一路之隔,不仅省下了八成的运输成本,还省下了时间成本。”
背靠着上游硅钢原材料生产企业,旁边有中游电机零部件加工企业,还有下游组装和生产电机产品的企业,安阳高新区完整的产业链已然成型。截至目前,已有9家电磁新材料下游电机生产企业入驻安阳高新区微特电机产业园,该区精品钢及新材料全产业链完成值实现78.2亿元。
“龙头”舞起来、产业链活起来。新材料春风劲拂大地,河南多地“百花齐放”,各展所长。
郑州市建立了完备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制造体系,为全省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带动了许昌、商丘、焦作、南阳等地超硬材料产业同步发展。濮阳市帮助濮耐集团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检验检测中心,促其快速成长为中国耐火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平顶山市与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合作,依托尼龙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推动煤焦产业与尼龙产业纵向闭合。此外,河南还培育出鹤壁“中国镁谷”、焦作和洛阳等地钛产业集群,全省新材料产业呈现出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南省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速达118.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拉动全省工业产值0.3个百分点。
省委咨询组研究员张占仓说,目前,河南已基本形成了种类齐全、配套相对完善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为全省保就业、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材料大省“强”起来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材料产业规划引领、统筹谋划的道路上,河南已经走在前列。
今年7月,河南印发《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行动计划(2022—2025)》明确,以创新驱动加快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
与此同时,三门峡、洛阳、濮阳等多地也相继发布了新材料发展“路线图”。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材料产业发展目标,结合我省材料产业基础,我们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3类材料细分为13种材料,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在基础材料方面,大力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将发展电子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节能降碳环保材料;在前沿新材料领域,将着力攻坚石墨烯特种功能材料、增材制造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合金等。
“在材料产业提质增效的路上,创新和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两大‘法宝’。”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政新说,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人才体系,鼓励科研创新,为材料产业转型发展提供要素资源支撑。
不仅如此,科技成果只有与产业“牵手”,才能“跃出纸面”,实现“落地生金”。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也是实现产业规模发展的关键,因此,要鼓励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实现规上企业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全覆盖。”张占仓说。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推动新材料加工制造数字化转型。建立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新材料产业与“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个个项目落地,一次次填补空白,河南正砥砺奋进,全力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迈进,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