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方式和企业发展模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制造业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大步迈进。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我省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我省要如何应对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又将如何推动我省制造业渐进转型与梯次升级?本期豫经会客厅邀请郑州轻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李浩共同探讨。
主持人:李媛媛
主持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省实现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和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我省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我省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如何?
李浩:近年来,河南制造强省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在需求带动和政策支持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全省上下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提升了我省现代农机、矿山装备、盾构装备、起重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如中信重工在国内率先研制生产了8自由度重型磨机换衬板智能机器人;一拖集团牵头建设了智能农机生产线,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宇通集团5G无人驾驶公交线路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智慧岛开通运营;上汽郑州基地建成了乘用车智能化车身焊接车间;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55条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实现了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的智能化生产;郑州海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全球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越来越多的河南制造业企业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企业上“云”等方式,实现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转型升级。
我省智能制造呈现出以下新趋势: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业融合。“5G+”“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场景加速应用,产品更新换代加快、设计周期减小、生产效率提高。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传统的工业体系正向智能的工业体系转型。二是智能制造装备正在加速技术革新。智能化关键技术在装备中加速应用,具有感知、分析、孪生、诊断、控制等多功能的智能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设备、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将不断涌现并加快推广。
主持人:如今,我省部分行业初步形成了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那么,我省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哪些严峻挑战?
李浩:科技创新能力对智能制造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在我省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规模和占比仍相对较低,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关键材料及零部件缺乏,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亟待健全,高校研究院所和智能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河南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
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亟须提升。尽管全省智能制造成绩斐然,但仍然面临着大而不优、大而不新、大而不强等突出问题。同时,我省智能制造业还存在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和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规模大而不强和发展快而不优、制造业品牌塑造能力弱、制造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如高端传感器竞争力不足,针对我省电子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装备的精度提升和智能化需求,迫切需要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感存算一体化的高端传感器,我省尚不具备此类高端传感器的研发生产能力。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等技术门槛较高,并且存在多学科交叉。我省具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智能装备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虽然我省已有较多高校在培养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工科专业本科生,但研究生存在巨大缺口,高技能人才更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主持人:我省智能制造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未来,我省要如何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推动全省制造业渐进转型与梯次升级?
李浩: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场景实践。大力推广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培育“数字领航”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培育壮大数字核心产业。支持企业聚焦个性化定制设计、精益运营、质量管控、智能运维、能耗管控等关键环节打造“5G+”“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大力引培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围绕河南省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重点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链、元宇宙产业链、智能终端产业链、智能传感器产业链的头部企业,提高我省在特种机器人、高端传感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方面的研发生产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形成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效应。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创建中部地区数据中心,推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升格为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行动,培育一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引育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按照重点产业链清单,精准引育高端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创新平台和链主企业等加强省内外一流创新人才与团队培育,构建完善的高端人才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