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项主要内容,更是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明显短板问题的治本之策。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郑重提出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强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坚持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他强调:“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等突出问题,我们党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奋笔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杜绝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现象。
推进实现“3060”双碳目标。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当代世界生态环境风险凸显,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严重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共同担当、携手应对,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2020年12月,我国正式向全球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重申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如期达到“双碳”目标,完成全球最大幅度的碳排放下降强度、要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无疑是一场硬仗,这必然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我们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确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