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十大战略”之首。对标农业强省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理清思路、选准路径、找准抓手,加快构建具有河南优势、体现河南特色的现代农业创新体系,既重要,又迫切。
下好“中原农谷”先手棋
中原农谷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好种业翻身仗”总动员令的重大举措,成为我省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农业强省的先手棋。
推进规划实施。我省印发了《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从打造生物育种核心引擎、引聚高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团队等七个方面谋划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要举全省之力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汇聚各级各方力量,形成建设中原农谷的强大合力。
种业集团入驻。为培育种业领军企业,我省组建了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议种业集团尽快入驻中原农谷,并加快推进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高位嫁接,就我省种业资源优化重组开展实质性运作,通过种业集团的入驻和实质运作,扩大中原农谷影响,提振全省种业发展信心。
农业会展先行。中原农谷地处黄淮海平原,有着天然的区位和气候生态条件优势,是开展农业会展选址的理想地。在中原农谷策划农业会展还有着显著的“后发优势”,可将“馆展”“地展”统一考虑,集中布局,展示内容以农业先进技术成果为主,可快速提升中原农谷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
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鉴定评价,开展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工作,构建以区域中心库为核心,以保种场、保护区、种质圃为支撑,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手段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二是依托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加强种业创新基础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和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突破优异性状快速定向聚合技术难题。三是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开展种业领域前沿技术攻关,攻克主要动植物高效遗传转化瓶颈,实现对生物育种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四是建设优势育制种基地,建设全国一流的小麦、大豆和花生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打造农机装备创新高地。一是围绕现代农业全生产周期的农业机械装备制造,打造农机领域原创科技策源中心、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中心和国际一流的智能农机创新平台。二是依托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整机集成创制、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加强协作攻关。三是推动农机装备设施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发展,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上下游和关联产业配套协作,构建纵向连接、横向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打造重大平台载体。一是全力推进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以黄淮平原高质高效农业为主题,打造以农业高新技术支撑的现代粮食高质高效产业示范区。二是积极推动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发挥这些创新平台载体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功能。三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优化完善创新平台体系。
强化创新创业主体培育
做强农业科研院所。支持省农科院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积极培育扶持组建新的研究机构,加大科研稳定经费支持力度,出台更宽松的支持政策,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样板。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河南农大选择优势学科率先建成一流学科,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鼓励支持与国内外著名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农林企业共建研究院所。
支持高校建设创新主体。加快郑州大学涉农学科建设,支持河南大学以建设科研实验示范基地等方式融入中原农谷,支持河南科技学院在平原示范区建设智慧农业研究院。鼓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培育卓越农林人才。
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以组建河南种业集团为突破口,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雁阵型”农业科技企业梯队。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独角兽”企业,大力扶持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农业科创企业跃升为“瞪羚”企业。
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一是以产业链为主线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到成果产业化应用的贯通式协作网络,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充分发挥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定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动态充实更新农业科技成果库,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精准对接转化。四是通过调整科研布局,保障创新成果供给,布局建设一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体系。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持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重塑性改革,以敢破敢立的勇气,打造具有高效、磁性的河南一流创新生态。一是努力将中原农谷纳入国家种业自立自强战略布局,在创新资源集聚、种业产业发展、种业开放合作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中原农谷创建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二是探索实施“赛马”制度,深化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健全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实施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等流动机制试点工程,引导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开展项目申建和管理,增强不同主体间协同协作。三是探索实施以技术研发创新度、产业需求关联度、产业发展贡献度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强化科技创新目标和产业发展指标双重考核,深化农业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改革。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