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访谈 > 正文
张占仓:镌刻在太行山上的不朽丰碑
时间:2025-04-07 00:00:04    来源:河南经济报豫经智库    

  2025年,红旗渠干渠通水迎来60周年,奔腾不息的渠水,不仅润泽了林州大地,更见证了一位年轻设计者——吴祖太,用智慧与生命铸就的伟大传奇。

  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引漳入林成为全县人民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吴祖太,这位年仅23岁的水利技术员,怀揣着改变林县百姓命运的决心,投身到红旗渠的设计工作中。他背着简陋的测量仪器,攀爬在陡峭的太行山间,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是悬崖峭壁,每一步都充满危险。但吴祖太从未退缩,他翻山越岭,仔细勘测每一处地形,获取精准数据,为红旗渠的路线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设计方案制定的关键时期,吴祖太面临巨大挑战。当时技术资料匮乏、设备落后,可他凭借扎实专业知识和无畏勇气,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三个月里,他们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论证,终于完成《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方案中,渠道走向巧妙合理,闸口、渡槽等设施布局科学,兼顾工程可行性与长远效益,为红旗渠建设提供了核心蓝图。

  在我国治水史上,从大禹治水开始,水利工程多以疏导洪水为主要思路。而吴祖太设计红旗渠时,大胆突破传统,开创了长距离引水的先河,这是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上的重大革新。他不仅要解决水源引入问题,还要确保在复杂地形下,水流能顺利输送到指定区域,满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红旗渠的成功修建,为后续众多长距离调水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我国水利工程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施工过程中,吴祖太始终扎根一线。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王家庄隧洞施工时,塌方频发,他不顾安危,深入洞中勘查,制定科学排险方案,稳定了施工人员的情绪。他还耐心为工人讲解技术要点,手把手传授操作技巧,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

  然而,命运对这位年轻的英雄太过残酷。1960年3月28日下午,王家庄隧洞突然传来噩耗,洞顶坍塌,正在洞内检查险情的吴祖太不幸牺牲,年仅27岁。他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红旗渠,可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建设者们继续前行。

  如今,60年过去了,红旗渠累计引水超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成为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 。林州也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从全国贫困县发展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吴祖太虽英年早逝,但他对红旗渠设计的贡献不可磨灭。他是红旗渠的“总设计师”,更是红旗渠精神的践行者。他的智慧、担当与奉献,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在新时代,红旗渠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创造更多人间奇迹。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豫经智库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