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春日惊雷,“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首次提出,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这不仅是对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部署,更是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筑牢农业新质生产力根基
科技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从种业这一农业“芯片”来看,我国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品种对单产贡献率达4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75%和85% ,背后是颠覆性技术的推动。但我们仍需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突破性品种,持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在农机领域,尽管我国拖拉机、谷物联合收获机等国产化率大多超80%,部分达90%以上,但农机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应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如搭建“农业AI大脑”,连接气象、土壤墒情等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经分析决策生成精准田管处方,实现智能机器人与高素质劳动力互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
绿色发展,彰显农业新质生产力底色
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绿色为底色,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推广粮食机收减损、适度加工和科学存储等技术,推动农业集约节约利用。如研发应用高质高效精准收获机械,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率,减少粮食浪费。另一方面,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助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产业融合,拓宽农业新质生产力“钱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推动产业融合,挖掘更多增收潜力。一方面,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像湖南汉寿生态化养殖甲鱼、浙江黄岩蜜橘产业“裂变”、河南项城芝麻产业链延伸,都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成功范例。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古老农耕文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打开和美乡村新“钱景”。
人才培养,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撑
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培养既懂农业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一方面,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鼓励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组建产教联合体,为农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创业指导等,为他们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机制创新,优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化农业科研资源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等政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如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锚定方向,我们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充分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巨大潜能,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华丽转身,让广大农村希望的田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