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访谈 > 正文
赵章红:河南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时间:2023-09-27 09:24:50    来源:河南日报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等新兴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和类脑、氢能等未来产业也呈突破发展态势。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强,科研投入相对不足,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缺乏创新型龙头企业,示范引领能力较弱,河南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了2500余家,2022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仅25.9%,远低于规模以上传统产业以及高耗能行业,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产业起步晚,相关企业数量少,产业空间集聚度低,协作优势不够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弱;高端人才缺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面对新时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省应该加快推进布局前沿技术,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体跃升,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彰显河南担当、做出更大贡献。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提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高新技术应用作为支撑,进而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我省应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接,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积极推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助推产业创新发展。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对国际科技创新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吸引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南落地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快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兴产业作为重要支撑,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扶持龙头型骨干型企业,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快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步伐,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孵化和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竞争力强的新兴企业,在细分领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二是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引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创新力的链主企业,加大要素倾斜和支持力度,在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能够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龙头型骨干型企业。

  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培育未来产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应该超前谋划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谋篇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量子信息领域标准制定,建立量子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大力发展安全有效的氢能与新型储能技术,推动其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加快释放类脑智能和未来网络的产业潜能,快速壮大产业规模,推动类脑智能的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超前部署发展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链群,力争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新赛道,领跑新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人才引育技术嵌入。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围绕河南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应该构建超前人才战略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建立人才培育库,储备一批跨界复合融通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地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完善引才引智机制、人才支持激励体系、人才服务体系等;将复合型技术人才纳入全省层面的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规划中,推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形成人才、技术与新质生产力融合互动的新局面。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衔接,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营造产业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规划保障机制,打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我省需要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强化组织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容错机制。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捷化、智能化,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加强政府资金引导,通过直接资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健全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发挥民营经济在技术积累和创新基础方面的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积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民营经济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协致智能技术研究院)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