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访谈 > 正文
樊新生 文玉钊:协调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
时间:2023-08-16 09:03:39    来源: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之间相辅相成。首先,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高质量发展是其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其次,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生态环境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健康价值和审美价值,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最后,发展质量是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也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全面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河南省地跨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常住人口近一亿,在新发展阶段,既要保护到底,也要发展到位,亟待走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立足新阶段,可着重在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全面贯彻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力。构建新时代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探索低污染、低排放、低耗水的绿色发展道路。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科学打造生态产业,合理发展生态旅游。

  二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发科技创新潜力,摆脱对能源经济、重化工业等的路径依赖,大力推动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驱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着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严守耕地、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顺应区域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分类提高城市化地区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同时,在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深挖土地潜力、保障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用地难题。坚持区域联动,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与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郑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不断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开发与优化。

  四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河南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突出抓好城市空气质量提升进位、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工业行业升级改造、黑臭水体消除、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十大行动”,着力解决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结构性、根源性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五是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节能降碳增效、碳汇能力提升、减碳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招商引资、绿色低碳招才引智和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十大行动。

  六是优化省内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比重。推进沿黄绿色能源廊道建设,拓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