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保障矿产资源安全供应,不仅关乎经济安全,更关乎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自然资源系统全力推进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一、矿产资源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矿产资源消费量长期位居全球首位。据统计,2024年我国矿产资源总消费量占全球比重超过30%,其中铁矿石、铜、铝和石油等大宗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80%、76%、60%和70%。矿产资源供应链一旦出现波动,将直接影响制造业、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
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全球矿产资源供应链面临重构。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镍价单日涨幅一度超过250%;2023年锂资源出口国加强管控,导致全球锂价剧烈波动。这些事件警示我们:必须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将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国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兼顾国际”的方针,一方面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矿产资源治理。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保障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又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中国贡献。
二、“十四五”找矿突破成效显著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成立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截至目前,设置新增资源量指标的36个矿种中,绝大多数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一批重大找矿成果:湖南临武鸡脚山矿区探明超大型锂矿床,资源量达百万吨级;四川雅江木绒锂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近百万吨;甘肃泾川铀矿发现我国首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山东莱州西岭金矿新增金资源量近200吨,累计资源量突破1200吨,成为亚洲最大单体金矿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矿产资源大省,河南省找矿突破成绩斐然。2023年,豫西地区发现大型钼矿,新增资源量30万吨;小秦岭金矿田深部找矿取得突破,新增金资源量50吨;栾川钼矿外围勘探新增钨资源量20万吨;三门峡盆地石油勘探取得重要进展,预测资源量超亿吨。这些成果为河南省打造“中原矿业高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在政策支持方面,自然资源部与省级部门协同发力。2024年以来,部省两级共出台80多个政策文件,推动矿产勘查投入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找矿投入超4000亿元,其中社会资金占比超过90%,2023、2024连续两年投入超千亿元,充分体现了市场活力。
三、“十五五”找矿突破的路径展望
面向“十五五”,我国矿产资源需求仍将保持高位。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矿产需求将增长3-5倍,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需控制在70%以内。为此,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科技创新方面 将实施“深地探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5000米以深勘查技术;研发“智能勘探”系统,实现找矿效率提升30%以上;建立矿产资源“一张图”大数据平台,提高找矿靶区预测精度。
重点区域布局上 将构建“三带四区”勘查新格局:重点突破青藏高原铬铜锂资源带、大兴安岭有色金属资源带、长江中下游铁铜金资源带;强化鄂尔多斯盆地铀矿、塔里木盆地油气、南岭钨锡稀土、胶东金矿等四大基地。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河南省将围绕“一核两翼”展开布局:以豫西钼钨金矿为核心,豫北铝土矿和豫南稀有金属为两翼,同步推进三门峡盆地石油资源勘探开发。重点实施小秦岭—熊耳山金矿深部探测、栾川—卢氏钼钨矿整装勘查、信阳稀土矿综合评价等工程,力争新增金资源量100吨、钼资源量50万吨。
政策保障层面 将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制度,建立“风险勘探”税收优惠机制;推动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对锂、钴等24种战略矿产实行分级储备;健全矿产资源安全预警机制,建立“红黄蓝”三级响应体系。
国际合作方面 将深化“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合作,重点推进中亚铜矿、东南亚镍矿、非洲钴矿等海外基地建设;组建国际矿业开发联盟,提升我国在全球矿产资源治理中的话语权。
四、筑牢资源安全根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具有深远意义。正如自然资源部负责人强调:“矿产资源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持续实施找矿突破战略,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显著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国矿产资源“家底”将更加厚实。到2030年,力争实现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20%,战略性矿产对外依存度下降10个百分点,基本形成“国内保障有力、海外供给稳定”的资源安全新格局。这不仅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资源支撑,也将为全球矿产资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