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当代,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作品走进现实,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这一系列举措,为正处在发展关键期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即将来临。
第一,政策引领,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随着国家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扶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大。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如四川天府新区提出多项支持措施,包括支持研发核心算法、支持行业大模型研发应用等,直管区内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制企业及用户企业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的补贴;重庆则鼓励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牵头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推动产业加速创新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还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涌入,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技术突破,迈向量产应用新阶段。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进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最初只能完成简单动作的机械装置,到如今能够实现复杂任务、具备一定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取得了质的飞跃。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生产国,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27.6亿元,并有望在2030年成长为千亿元市场,全球市场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企业宣布2025年开始商业化量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小规模量产,产业正以超线性的速度突破临界点,完成从0到1的跨越。
第三,场景拓展,赋能社会各领域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承担一些重复性、危险性高的工作,如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力成本;在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医疗、教育、餐饮、养老等行业,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医疗康复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在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挑战犹存,协同合作。尽管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还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项关键技术,尤其是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目前还面临一定困难;在成本方面,由于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导致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普及;在市场方面,消费者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拓展市场。
正如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在政策引领、技术突破、场景拓展等要素协同推动下,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各方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实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开启智能新时代的大门,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本文为豆包撰写,作者进行了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