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国31省份经济“三季报”均已出炉。从各地公布的数据分析,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地均全力以赴拼经济、谋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总体经济运行呈现出平稳向好态势,而且通过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第一,积极大省“挑大梁”特征突出。从各省市区经济总量看,全国6个经济大省继续发挥“挑大梁”的重要作用。前三季度,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近45%。其中,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39.18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0.5%,仍居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744.3亿元,与广东的差距从去年同期的2981.63亿元缩小至2194.88亿元,发展态势比较活跃。山东、浙江的GDP分别为71981亿元和62618亿元,发展态势稳中求进。河南、四川两省GDP位于“4万亿”档次,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7881.96亿元和45441.82亿元,总体发展比较稳定,而且发展韧性较强。从经济增长速度看,6个经济大省中,除广东经济增长速度为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余5个省份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均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广东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新”意在多个领域得到体现。前三季度,广东省外贸进出口6.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国外贸的20.9%,规模和比重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为全国开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济的25.5%,同比增长7.0%,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比较充足。全国这些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工业大省,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用足用好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对全国经济稳健运行特别是第四季度经济企稳向好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第二,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前三季度,全国有10个省份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分别是西藏、甘肃、新疆、安徽、河南、江西、陕西、海南、青海、黑龙江,说明其稳中向好趋势明显。只有河北、湖南、广西3个省份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也在稳住发展基本盘方面积极发力。东北全面振兴的潜力正在显现,如辽宁省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18个月高于全国,经济发展表现出日益旺盛的活力。从区域发展格局看,今年以来,各地区发展各有亮点,东部地区稳住基本盘,中部地区在波动中逐步回暖,西部地区增势强劲,东北地区加快转型,大的区域发展格局处在优化之中。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赋能影响下,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展现出可喜增势。前三季度,西部12个省份中有10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贵州、广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区域发展的新动能在持续增强。
第三,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全国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向“新”向“绿”步伐加快。如江苏省在“两新”政策加力显效、新动能加快成长、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工业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有序推进。前三季度,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60.5%,贡献率较上半年提升4.3个百分点。安徽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连续17个月超过20%,前三季度达25.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8%,新质生产力发展比较活跃。在经济大省河南,充电桩、锂电子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83.4%、51.4%、28.9%,新能源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在西部地区的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中的动力电池、钒钛产业分别增长41.7%和18.4%,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稳定在四成以上,新质生产力发展规模稳步扩大。
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全国各地都在采取各种新措施积极应对。下一步,伴随党中央一篮子经济增量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地持续在优化投资、出口、居民消费等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方面不断推出新的重大举措,力争较好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