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访谈 > 正文
曹建海:为什么强调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时间:2023-07-26 17:25:53    来源:经济日报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特别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是坚持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深刻领会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更好发挥其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理解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产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等,以及这些产业大类之下中小分类产业或行业的现代化。其中,工业现代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般来说,工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工业建立在当今世界最新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使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和生产技术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这种解释体现了工业发展进程的历史性和动态性,但没有反映当今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以及数字化、绿色化条件下产业链生态系统的状况。随着实践拓展,工业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可诠释为一国工业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出效率、国际竞争力、分工地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同时具有全球价值链掌控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一种状态。可见,产业链现代化是对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和细化,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条件下,在产业现代化过程中,更加强调产业的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的新表述。

  能否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关系我们能否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是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产业链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我们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本质上就是要从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向强化技术创新优势,其突出标志就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必须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同步牵引工业现代化,进而实现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当前,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的主要制约方面在供给侧,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必须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同时,我国国际分工地位还不够高,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需在保持完整产业体系的同时大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依靠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和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国际竞争力,形成对全球优质资源的有效吸引。

  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选择。产业链韧性反映了产业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体现了一国保障经济安全的能力。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同时,我国部分产业链依然存在断点、堵点,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等方面仍有短板,容易被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引发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对此,必须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要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把握方向、找准关键,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确保产业链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布局;要营造良好氛围,切实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健全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巩固和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