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第三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及67个片区负责人及代表、世界自由区组织代表、有关行业协会、企业代表、智库专家等参会。
开幕式上,河南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王振利发表主旨演讲,介绍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成绩单”和发展思路。
持续建设“两体系、一枢纽”,546项创新成果形成
“‘建设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这是河南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河南紧扣这一定位,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制度型开放,形成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路协同的开放通道优势。”王振利介绍,“河南自贸试验区获批六年来,持续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形成‘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运营格局。”
具体建设情况如何?王振利提到了一组组数据:
郑州机场开通41条货运航线,年货邮吞吐量由45.7万吨增长至70.5万吨,居全国第六。其中,国际地区货运量占比77%,居全国第五,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
中欧班列(中豫号)构建了23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国际物流网络,服务覆盖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境内机货半径1500公里,合作伙伴6000多家,年开行班次增长近6倍,累计8700多班,成为全国五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
连续举办七届全球跨境电商大会,跨境电商进出口年均增长19.2%,在境外43个国家和地区建设运营216个海外仓。郑州成为继北上广后第四个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铁海联运班列和内河航运集装箱航线扩容加密、通江达海。
王振利表示,持续打造“两体系、一枢纽”,要不断提升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链接度、影响力,持续拓展联结全球的“空中经济廊道”,加快郑州—柬埔寨“双枢纽”建设。完善国际班列网络布局,在德国、比利时、芬兰、越南建设中欧班列海外分拨集疏中心,在国内探索开行点对点高速铁路货运班列、专列,打造高速铁路物流枢纽。
此外,河南自贸试验区突出重点领域,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我们聚焦政务、监管、法律、金融和多式联运五个重点领域,积极开展首创性、集成式、差别化改革探索,共形成了546项创新成果,一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王振利说。
记者现场了解到,本届论坛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该报告从综合发展篇和制度创新篇两大方面,系统记录了2022年自贸试验区建设最新进展和成效,明确共有120个制度创新成果在各领域推动了新进展。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建好即验收”创新单体竣工联合验收模式、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全链条多功能“数字班列”等创新成果被编入报告。
做强郑州、开封、洛阳片区特色产业
王振利介绍,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发展,一手抓创新,一手抓产业。截至目前,河南自贸试验区累计入驻企业13.15万家,注册资本总额1.7万亿元,分别是设立前的4.8倍、6.2倍;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23.8%。
其中,郑州片区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现代物流智能终端、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现代金融大数据产业加快布局。郑煤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中铁工程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有效服务了“一带一路”沿线建设。
开封片区打造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先行区,探索构建艺术品交易全链条服务体系,建成运营中部首个国际艺术品保税仓,文化类及相关企业占片区企业总数的一半。
洛阳片区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形成了高端光电元器件、智能农机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洛阳轴承有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麦斯克致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硅基氮化镓材料生产基地、洛阳普莱柯生物获国际发明专利32项,国家发明专利312项,创立国家标准85项,技术创新领跑全球。
王振利表示,要把产业发展作为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壮大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做强郑州片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基地、开封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日(开封)国际合作产业园、洛阳片区先进农机装备研发生产基地等”。
此外,持续拓展与RCEP成员国投资、贸易、人员往来,建设RCEP示范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探索发展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盾构机、煤矿机械等大型装备保税维修业务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