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伟 文图
道口镇位居中原腹地,古黄河左金堤之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古称“水旱码头”,有“小天津”之美名。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中原商坞要冲,商贾云集,经济繁荣。
这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这块1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灵动着一群民间艺人的身影,大运河是他们的艺术之源,黄土地是他们的艺术之根,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铸就了道口镇民间文化艺术之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洗淘下,“道口正月古庙会”、道口锡器、道口烧鸡、大平调、大弦戏等民间艺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积淀、传承、发展、创新,孕育了无数的当地民间艺人,创造了丰富的地域特色民间文化。
在道口镇诸多民间艺术当中,“正月古庙会”独树一帜,它兴于宋末元初,因每年的古历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小月三天,大月四天),先民供奉“火神”而兴起,又称“火神圣会”。
“道口正月古庙会”囊括了豫北广大地区的民间艺术种类,背阁、抬阁、拉阁、八卦秋、高跷、竹马、火龙、狮子、武术、龙车、花船、花篮、莲花灯舞、古代秧歌舞、现代秧歌舞、盘鼓、腰鼓、扇鼓、二鬼打架、灯棚等20多个种类,几十种民间文化艺术在同一庙会欢聚一堂,争奇斗艳,这在我国古庙会史上非常罕见。自古以来,“道口正月古庙会”的影响就辐射晋、冀、鲁、豫、津的广大地区,倍受欢迎,素有“东西南北都走遍,不妨道口古会转一转”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古会期间,表演人数达3500余人,道口镇主次干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每天来观看庙会、走亲访友的群众达10余万人,盛况空前。
2007年,“道口正月古庙会”被列入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名录,2008年9月被安阳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今更是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央电视台7套《乡土》栏目,先后两次播放反映道口镇正月古庙会的专题片《自娱自乐“自拔腰”》,详述了道口正月古庙会犹如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幅缩影,历经数百年,盛而不衰。
据悉,近年来,道口镇全镇发展高跷、秧歌、小剧团和健身广场舞等民间文艺团体20多家,培树乡贤文化骨干300名,表演队伍3500多人。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2个,推进了道口镇民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流淌不息的运河文化、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与现代文明,她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长河,在这里交汇相融,孕育了丰沃的艺术土壤,让文化艺术在这里植根沃土,异彩缤纷,盛开怒放。
民间文化在于传承,更在于发展。道口,舞动着古老的图腾,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走得沉稳,走得厚重;道口,编织着美好的梦想,从晨曦中走来,走得欢快,走得豪迈。道口,这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城镇,正以激昂的舞姿展示着它雄浑博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