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中原农谷拔节生长
时间:2025-01-05 11:56:22    来源:经济日报    

  小小的一粒种子,承载着无限希望。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

  河南是产粮大省、育种大省、用种大省,但非种业强省。为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中原农谷应运而生,在新乡市落地生根,其“一核三区”规划面积达1612平方公里。作为举全省之力打造的种业创新高地,河南始终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

  走进中原农谷,其科技成果展厅入口处是一片金灿灿的小麦。“这是新乡市农科院选育的品种——‘新麦58’,‘田里有长相,实里有卖相,实打产量高’是老百姓对它的评价。”新乡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程丽丽介绍。

  2023年,“新麦58”以1618.88万元的高价被一家企业拍得,打破了当时的小麦单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纪录;同年,“郑麦918”生产经营权以191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再次刷新纪录……“新麦58”“郑麦918”的成功培育和产业化之路,是中原农谷聚焦科创、聚力研发的生动缩影。

  一粒种子,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涉及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多个主体,包含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创新链与产业链如何耦合?在中原农谷,集聚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8家、种业研发团队53支,引育种业企业82家,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研生产“两张皮”、成果转化“中梗阻”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一个成果要在地方转化应用,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做相应研究,并做好配套工作。目前,中国农科院已有12个团队入驻中原农谷,与地方部门和农户进行直接联络。”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副主任涂洪涛告诉记者。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在河南14个地市24个县设置了54个示范点,通过示范应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中原农谷管委会副主任杨海峰介绍。

  平台的搭建,让小种子顺利走向大舞台。中原农谷成立以来,已有161个优质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审定,110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其中小麦推广面积达1亿亩,约占黄淮海小麦种植面积的38%。

  中原农谷的创新研发不止局限于主粮,还拓展到了畜禽、果蔬等多个领域。

  “依托中原农谷,我们与华智生物联合开展种鸡生长性能个体精准表型测定,开发了智慧育种管理系统,为育种工作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和科学的决策方案。”河南农业大学畜牧站站长、家禽工程中心成员李东华介绍,家禽工程中心将在这里建设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河南分库),建设家禽种质资源活体基因库、DNA资源库、育种素材库和性能测定中心。

  当下,新鲜蔬菜备受市场欢迎,但新鲜蔬菜不易储存,长途运输损耗大、成本高,供需矛盾如何解决?设施农业给出答案。

  在中原农谷的植物工厂里,一排排蔬菜如叠罗汉一般立体排开。“植物工厂最高可建到20层。相比传统农业,多层立体栽培的产量能够提高100倍左右。”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涛说。

  一尺多长的谷穗、1.6米多高的抗脱粒芝麻、沉甸甸的褐色稻穗、无磷的黄河大鲤鱼……在中原农谷,新技术新品种还有很多。如今,中原农谷这颗“良种”,正在中原沃土拔节生长,未来必将以创新之骨,壮农业之脉。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豫经智库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