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国有大行5000亿元注资在路上 服务新质生产力能力再增强
时间:2025-03-10 10:54:53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熊 悦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后续5000亿元增资额度到位后,将大幅提升国有大行的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增资后,国有大行将释放出更多的信贷空间,能够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行特别国债注资

  有多重考量

  2024年9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巩固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经研究,国家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

  随后,据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该项工作已经启动,财政部正在等待各家银行提交资本补充具体方案,各项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发行特别国债注资国有大行,是稳增长、防风险和促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安排。”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两会期间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行资本金主要是出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考虑,为稳固金融安全提供支撑。

  “此次注资国有大行还体现了未雨绸缪的政策思路。”曾刚进一步表示,较此前不同,此次发行特别国债注资并非单纯为化解风险,而是着眼于中长期发展,旨在夯实国有大行资本基础,为其更好地支持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提供保障。

  通常来说,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依靠利润留存等内源性渠道,以及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外源性渠道,而通过特别国债补充资本的方式较为少见。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募集资金并注资国有大行,传递出政府对银行业的信心,有助于提升市场对国有大行的估值预期,进一步稳定金融市场。

  “发行特别国债属于财政政策,通过这种方式补充国有大行资本金,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同。”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宋效军认为,这种注资方式一是具有一定的成本与期限优势。由于风险较低,特别国债利率会低于银行的市场融资成本,且可以选择十年以上更长的发行期限,进而为国有大行提供更为稳定的资金支持。二是与市场再融资相比,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市场的冲击。如果大量、集中采取市场再融资的方式补充国有大行资本金,对市场的冲击可能较大。而政府统筹、发行特别国债注资,相对更为快捷与安全。

  夯实资本实力

  释放信贷空间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此次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后,国有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将进一步增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更强。

  目前来看,六家国有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高于监管最低要求。根据六家国有大行披露的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95%、11.42%、12.23%、14.10%、9.42%、10.29%。

  “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行资本金,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国有大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宋效军认为,面对内外部经济压力日趋严峻的复杂形势,作为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国有大行亟须进一步筑牢风险缓冲的防火墙。此次注资既有助于国有大行强化风险承担意愿与损失吸收能力,提高我国金融体系乃至经济系统的韧性,也有助于国有大行助力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与房企纾困,畅通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

  更为重要的是,国有大行注册资本的增加,有利于更好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我国经济转型。

  “资本补充后释放的信贷空间,将进一步推动国有大行将信贷资源投向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宋效军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但对商业银行而言,科技金融相关业务的资本占用更高。因此,更为宽松的资本将为商业银行探索培育耐心资本提供更为灵活的空间,如推动投贷联动、并购贷款等业务。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表示,未来伴随着资本补充的推进,国有大行将充分应用好政策红利,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在此基础上,国有大行有望及时调整资源配置,积极助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科技创新、绿色转型、高端制造以及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更加多元的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豫经智库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