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破区域壁垒、行政壁垒 “鲁豫”再约,毗邻地区协同共谋发展》
近年来,鲁豫两省不断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加强产业链协同,共创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样板。1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共同印发《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纵深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化鲁豫毗邻地区交流合作。
在受访的几位豫经智库专家看来,郑济高铁的开通为“鲁豫一盘棋”拉响了合作的序曲,《方案》适时出台,为“鲁豫共同发展”指明了合作的方向和措施。此次鲁豫双方合作,意味着树立“一盘棋"意识,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摒弃“各扫门前雪”的理念局限,以点带面推动形成全方位合作发展格局。
探索“流域+省际”新模式
鲁豫两省毗邻地区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交汇地带,位于黄河两岸,地域相连、水系相通、人文相亲、经济相融。
《方案》明确,实施范围包括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全域以及梁山县、东平县,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濮阳市全域以及长垣市,面积 4.54 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干支流流经的东明县、菏泽市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梁山县、东平县、阳谷县、莘县,兰考县、长垣市、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以及黄河故道沿线曹县、单县、虞城县、商丘市梁园区、民权县为核心区,面积2.16 万平方公里。
对于此次双方合作发展的内容,《方案》指出,鲁豫两省将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为底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生态保护、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强化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协同治理,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样板,为深化黄河流域省际合作探索路径、作出示范。
任务目标分两步走,到 2025年,重点领域合作事项取得明显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合作制度创新经验。到2030年,台作关系更加紧密,合作领域更加宽广,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联动示范效应明显提升,打造成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新样板。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起主导作用的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堵点。《方案》的出台及实施,对深化鲁豫毗邻地区交流合作、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示范意义。”省政府参事贺建委认为。
“行政壁垒是跨省域合作的主要障碍。”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富禄表示,此次合作需要鲁豫两省在打破行政壁垒等多方面努力,包括进一步探索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经济区域管理改革,建立跨行政区的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构建各方接受的分层次、多维度的经济区域的共同发展目标;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取消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各种限制,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立起统一的、规范的政策管理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表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鲁豫”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没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鲁豫一盘棋”就像空中楼阁。
如今,随着济郑高铁的全线贯通,鲁豫省会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压缩,使双方的交流更加便利。
一河相连心相通。鲁豫两省着力共建陆海联动物流体系。两省签订协议,围绕高速铁路、省际公路、陆海联动、航空枢纽等重点领域,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
记者注意到,今年我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中菏兰考高铁、沪太高铁、京雄商高铁三条高铁项目均涉及鲁豫两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规划建设 37个鲁豫交通通道省级出入口,包括高速铁路3个、高速公路 16个、普通国省道 18 个。
胡钰认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首先为“鲁豫”共同发展提供了“时间”人流、物流、产业、资源将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其次为“鲁豫"发展提供了“强链接”高铁等基础设施的运载量、运行班次、运行效率直接决定了“鲁豫”链接的质量和效率:第三是扩大了“合作的空间”基础设施的高效率和高强度运转,让原本“疏离”的空间“紧凑”了,让合作成为可能,比如“兰考民族乐器与曹县汉服”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组合模式”共同出海。
张富禄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提升郑济高铁、陇海铁路、连霍高速等通道功能:二是依托郑州、青岛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优势,注重发挥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省份和河南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全国铁路枢纽的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相互贯通发展,优化区域物流网络和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三是明确地方性城市行动主体,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优势平台企业,积极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两心同创”强动能。《方案》明确,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争创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创新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鲁豫两地面临一种新的发展机遇,两地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方案》的落地实施,带头深化两地合作,尤其要在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深化科技协同创新等已经明确的方面加强合作,尽快建立健全两省之间领导、企业家、各类人员等密切交流机制,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两省的核心竞争力。”贺建委说。
张富禄表示,两省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创新联动和产业联动。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产业项目需求,建立区域创新联合体,构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平台,优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布局,推进创新要素精准对接,实现创新成果共享。“可以通过联盟联动实现重大科技创新,以科技赋能产业创新,以高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张富禄表示。
胡钰建议,要实现目标必须要先做好基础支撑,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共享平台的建设。建设共同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库,无论是山东还是河南的科技创新人才,都可以为科技创新项目出力出策。二是建立产业合作平台,形成互补发展模式。比如山东的“菜篮子”可以和河南的“米袋子”联合建立“绿色厨房产业”形成“米+菜”产业联动发展。三是建立共同共融的“金融服务平台”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供金融支持,让更多的合作项目能够落地。
贺建委表示,要抓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的产业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机遇,加大相关产业、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提升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本产业发展是新趋势、新机遇、新动能,能够为两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相对而言,河南省的高端人才资源相对不足,要更加主动地对接山东省的高端人才资源,为本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现代智慧与高新技术力量的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说:“更重要的是把两省更大的空间力量释放出来,来提升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