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河南高新区增至51家
时间:2024-01-09 10:07:23    来源:河南商报    

  日前,省政府已批复依托洛阳伊滨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7家开发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河南高新区增至51家,其中国家高新区9家,省级高新区42家。

  对照2025年规划“小目标”,河南高新区总数已提前“达标”,国家高新区至少缺一席。下一步,应如何发力?

  省级高新区再“上新”

  据报道,此次获批的7家省级高新区为——

  洛阳伊滨高新区:形成以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科技服务为支柱的产业体系,集聚了中信重工、宁德时代等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大型龙头企业。

  开封汴东高新区:围绕智能装备、储能炭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以储能新材料、智能装备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沈丘高新区:围绕钢铁、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和聚酯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区中园、园中园”建设。

  商水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节能环保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新乡红旗高新区:注重创新创业孵化和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鹿邑高新区:依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果明显,初步培育出7个“区中园”和1个创客小镇“智慧岛”。

  平顶山石龙高新区:成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专职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金融和科技金融政策指导等服务,创新创业氛围突出。

  为什么是这7家?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中明确,申请认定高新区要在基础条件、产业优势、创新体系等方面具备一定条件,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例不低于70%等。

  而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

  在河南省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元亮看来,新晋级的7家省级高新区特色和优势明显,呈现出三大特点:

  第一,突出产业聚集,其中4家高新区涵盖了钢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有利于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链条。

  第二,突出创新导向,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创新,模式、理念的创新也可纳入。比如,鹿邑高新区依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表明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三,从整体来看,突出空间优化,区域分布相对均衡。

  国家高新区9家,中部地区排名仅次于湖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新区建设,将其作为提升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引领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数据可以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具体到经济指标,“标兵”们表现抢眼:2023年前三季度,郑州高新区GDP同比增长7.1%,增速分别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全省3.3个百分点;平顶山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0.4亿元,同比增长10%……

  2021年,河南出台了《关于加快改革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2025年,全省高新区总数达50家,实现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全覆盖,其中国家高新区达10家以上;高新区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以上。

  此次“扩军”使得河南高新区增至51家,提前实现了总数“小目标”。但对照国家高新区“达10家以上”,河南还要再“加把劲儿”,至少要再新增一家。

  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8家。其中,河南省国家高新区9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位,落后于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中部地区排名仅次于湖北,与湖南、江西持平,高于安徽、山西。

  如何冲刺创建国家高新区?

  2022年9月,科技部印发《“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提出对符合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省级高新区加快“以升促建”步伐。

  这也就是说,本次晋级的7家省级高新区将和其余35家省级高新区一起,成为国家高新区实力强劲、潜力巨大的“后备军”。

  对比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在国家高新区建设方面,河南如何弥补差距?

  王元亮认为,发展较好、具有冲刺潜力的高新区应该对自身产业优势再聚焦再提升,全力打造产业地标名片,提高在全国高新区中的产业辨识度,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重量级”特色产业集群。

  在营商环境方面,围绕政策免申即享、告知承诺制等国家部署的营商环境优化重点领域,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

  此外,全面落实园区运营、人事、薪酬等领域全面改革。“‘三化三制’改革激发了动力,释放了活力,之后应进一步深化成效。”王元亮说。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