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借力资本市场,河南民营企业大象起舞、瞪羚跳跃
时间:2025-03-07 17:02:02    来源:大河财立方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夏晨翔】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资本市场是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加油站”和“加速器”,也是逆周期环境下的“强心剂”和“稳定器”,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还不断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河南省资本市场蓬勃发展,A股上市企业中超六成是民营企业,总市值超万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中,近九成是民营企业。如今,河南民营企业既有“大象起舞”,也有“瞪羚跳跃”,正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浪前行,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穿越周期,引领行业升级

  作为河南省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牧原股份从一家地方性企业逐步成长为全国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发展历程深刻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企业成长的强劲支撑作用。

  2014年,牧原股份登陆A股市场,并将募集资金精准投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和完善产业链布局中。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助力,牧原股份逐步形成了从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生猪市场低迷时,牧原股份能够凭借充足的资金储备和先进的养殖技术,保持稳定的生产节奏和盈利能力。而在市场高涨时,公司则能够迅速扩大产能,抓住市场机遇,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资本市场的持续赋能,牧原股份不仅稳健穿越生猪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更通过前瞻性布局,不断探索和实践智能化养殖的新路径,进而推动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实现了“一企引领,全行业共进”的良性发展生态。

  如2022年,牧原股份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近60亿元,主要用于生猪产能新建项目。

  据了解,新建猪场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设备与技术,应用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研发出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等关键智能设备与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开发物联网平台,建立养猪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养猪全场景数据高效管控,在大幅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提升猪群健康水平,确保了生猪产品的健康和安全。

  此外,在资金活水的支持下,牧原股份还加大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这种环保理念和实践,同样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养殖方案,推动了全行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一组数据,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出牧原股份上市十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变化。

  2014年,牧原股份出栏生猪186万头,营业收入26亿元。2024年,其出栏生猪达7160.2万头,屠宰量1252万头,生猪销售收入1362.25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0亿元~180亿元。

  延链优链,筑牢发展基石

  产业链是企业连通市场各端的“生命线”,而资本市场则如同催化剂,能够为企业延伸优化产业链注入澎湃活力。

  双汇发展,作为中国肉类加工行业的领军企业,自成立以来便不断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成功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业务版图更加宽广稳固。

  2002年,双汇发展通过公开增发的方式募集资金6亿元,完善了肉制品、屠宰产业布局,扩张销售网络,并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建具有协同优势的产业集群,为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打下基础。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双汇发展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更加成熟。2012年,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成功将双汇集团和罗特克斯持有的屠宰、肉制品加工等肉类主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公司股权注入双汇发展,实现了整体上市。

  也正是在这一年,双汇发展不仅进一步理顺了产业链,综合实力也实现跨越式提升。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实现营收近400亿元,较2002年增长734%;归母净利润近30亿元,较2002年增长1338%。

  在2019年,双汇发展再次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吸收合并双汇集团,承继其全部资产、负债等,并注销双汇集团法人资格。

  这次交易消除了双汇发展与双汇集团在调味料业务、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关联交易,使双汇发展进一步聚焦肉业主业,肉类产业链更加完善。

  此外,这次交易后,双汇发展的间接控股股东罗特克斯成为直接控股股东,管理层级实现简化,公司治理机制更为扁平化,组织架构更为精简。这些变革进一步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决策效率,优化了治理结构,激发了公司的运营活力和内生动力。

  全球竞技,把握战略机遇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民营企业如何借助资本市场下好“先手棋”,布局未来,成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作为一家2011年登陆资本市场的资源型上市企业,过去的十多年里,龙佰集团也正是通过资本市场的积极运作,不仅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了深度布局,还加快了国际化战略的步伐,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赢得了主动权。

  回顾2016年,佰利联(龙佰集团前身)凭借一场“蛇吞象”式的收购,成功将龙蟒钛业纳入麾下,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实力,更使其一举迈入上游矿业资源行业。

  这次收购,是龙佰集团利用资本市场力量,进行战略扩张的重要一步,为公司在钛产业领域的深耕细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间来到2022年,龙佰集团再次通过资本运作成功将振兴矿业收入囊中。此次收购完成后,龙佰集团直接增加了约2亿吨的钒钛磁铁矿资源量,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矿产资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事实上,龙佰集团的布局并不仅限于国内。在全球化视野的驱动下,公司对海外优质钛矿资源的布局也在加速推进。

  早在2019年,龙佰集团就以8.96亿元现金收购了东方锆业15.66%的股权,并通过后续的定增操作,最终成为东方锆业的控股股东。

  资料显示,东方锆业在澳大利亚拥有长达十多年的锆矿资源布局,拥有铭瑞锆业Mindarie、WIM150以及Image Boonanarring等五大矿区权益及多个勘探权,这些矿区还伴生有优质的钛铁矿和金红石资源。这一海外布局,不仅为龙佰集团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还为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利润来源。

  持续转型,强化科技创新

  在低碳革命与数字革命交织的双重浪潮中,资本市场也在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迈进。

  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六氟磷酸锂从产品工艺到生产设备的全面“自造”,使我国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为数不多能自主生产晶体六氟磷酸锂的国家;六氟磷酸锂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动力锂电池中,每4块就有1块用的是多氟多生产的六氟磷酸锂……

  近年来,多氟多凭借其在氟材料领域的深厚积累,通过资本市场的多次融资,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氟化工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转型升级。

  时间回到2015年,多氟多敏锐察觉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带来的机遇,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6.01亿元,投资了年产3亿Ah能量型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项目。

  此次募资使多氟多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通过优化和丰富公司主营业务结构,完善产品体系,实现了氟化工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降低了依靠单类产品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周期性风险,提升了公司的综合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随后,在2018年、2021年和2023年,多氟多又多次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计募集资金40多亿元。这些资金被用于动力锂电池高端新型添加剂项目、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配套项目、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项目等多个关键项目的建设。

  特别是2021年的定增,让多氟多再次把握住电子化学品市场快速增长带来的市场机遇,确立了其在电子级氢氟酸等湿电子化学品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优化和丰富了主营业务结构,完善整个产业链结构,此后更是为公司形成规模壁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量升质变,资本助力腾飞

  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更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河南这片热土上,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助力,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并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它们不仅是河南民营经济的“金字招牌”,更是重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

  如牧原股份,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推动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引领生猪养殖行业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宇通客车则通过资本市场的支持,加大研发投入,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商,推动河南汽车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洛阳钼业通过全球化并购,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成为全球矿业巨头,为河南企业“走出去”树立了典范。

  Wind数据显示,河南111家A股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达71家,占比超过六成。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河南民营经济在资本市场中的活跃度和重要性。

  除了龙头企业,资本市场还为新三板挂牌的河南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目前,河南新三板挂牌企业共198家,其中民营企业多达171家,占比接近九成。这些企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成长性高、创新能力强,正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快速扩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今的中原大地,正上演着一场既有“大象起舞”又有“瞪羚跳跃”的壮阔景象。大象,代表着那些已经跻身国际舞台的行业龙头;瞪羚,则象征着那些虽然规模不大但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中小企业。它们共同构成了河南民营经济的庞大阵容,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引领着中原经济的新飞跃。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豫经智库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