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政协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郑州开幕,来自各个界别的委员们围绕河南省发展大计,纷纷建言献策。
省政协委员、香港经济导报驻河南办事处主任贺永召,在2023年针对航运枢纽经济赴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南阳市、周口市多次调研采访,并通过香港《经济导报》向海内外读者展示了河南内河航运体系建设的成就,传递了河南发展航运枢纽经济、带动流域经济发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美好愿景。
依据调研实际,贺永召委员对河南航运枢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他向本次大会提交了“以临港物流业推动港口枢纽经济先行区建设”的提案。他认为,临港工业区和港口之间有个重要的产业过渡地带,就是临港物流聚集区,希望通过临港物流业,让港口充分与广阔的内陆市场、临港产业、港口贸易、腹地经济紧密联结,促使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贺永召委员指出,新型的港口物流应该有港区生产物流、临港物流、通道物流、大客户供应链服务几个方面构成,临港物流为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提供便捷、高效和专业的物流服务,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腹地产业和临港经济繁荣为港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促进临港物流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他表示,临港物流区需要承载四个业务板块的服务,形成四个维度的联通。一是临港物流园区联通港口和内陆市场运力资源,通过多式联运转运服务,为港口提供运力资源保障,是集疏运能力的重要保障。二是临港物流园区联通航运与内陆市场的货源,成为货源的蓄水池。三是临港物流园区联通着港口与临港产业,成为加工区和贸易中心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成为临港产业和临港贸易的孵化器。四是临港物流园区联通着不同运输,通常临港物流园承担着铁水换装和公铁换装的功能。
以周口港为例,目前已经布局了粮油生产、钢铁等生产性产业,运出去的多是河南的粮油、不锈钢、工业制成品等,运回来的除了国内的工业原材料外,还有国外的铁矿石、大豆等。对比上述四种联通能力,周口港对内陆市场货源、市场运力、腹地经济的连接还有很大的潜力待开发。
贺永召委员表示,周口市、南阳市和信阳市都具备发展内河航运的基础,港口城市如何将港口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如何恰当地采用“港-区-产-城”发展逻辑,如何推动港口物流的发展,是港口城市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依据港口定位完善临港物流发展规划。在统筹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定位、港口区位、后方陆域、临港产业、腹地经济、周边港口竞合关系等多种因素,明确临港物流的服务功能、辐射区域、细分市场等。发展定位不同决定了临港物流的发展模式、设施布局和政策制度等的不同。
二是引进临港物流管理人才。对于现代航运来讲,河南起步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在航运硬件建设日趋完善的当下,临港物流业决定了市场要素和产业能否更大限度向港口集聚,能否更好连接市域经济,是对管理人才的考验。
三是拓宽临港物流区的投融资渠道。将临港物流建设与港口建设融资并行考虑,拓宽投资渠道,将临港物流视同为政府提供的共同服务平台,以港口集团作为优势载体,引导内陆和临港的众多物流企业参与,或建立股份制形式的投资平台,或成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多措并举,保障设施建设资金。
四是以多式联运服务带动临港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临港物流区的企业不断挖掘市场潜力,推出稳定高效的通道服务,培育铁水联运产品、公铁联运产品、江海联运产品,将注重传统的“地理距离”转为强调“经济运距”,实现港口经济腹地间的高效协调。
五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高度开放的政策环境有效促进临港物流业快速发展,强化港口作为外贸发展特殊区域的功能,设立综合保税区或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发展外贸相关的物流增值服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鼓励引导政策,支持临港物流发展,集聚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以及金融、保险等机构,实现专业化分工合作,形成明晰的物流产业链条。(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