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河南如何延续高铁枢纽优势?
时间:2023-12-11 09:26:04    来源:河南商报    

  12月8日,随着济郑高铁的全线开通,河南用十余年时间打造的超级工程——“米”字形高铁圆满成形,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的省份。

  不过,全国范围内各省份在高铁赛道上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河南将如何延续枢纽优势?如何绘画更宏伟的高铁蓝图?

  郑州成为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枢纽

  2023年12月8日,随着济郑高铁济南至濮阳段的开通,意味着济郑高铁全线通车。

  济郑高铁,是河南米字形高铁的收官之笔。建设米字形高铁,是河南用十余年时间打造的“超级工程”。

  2010年,《河南省铁路网规划研究报告》提出河南米字形高铁的最初设想。随后两年,陆续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将米字形高铁网建设上升至国家层面。

  十余年时间,河南米字形高铁从一张蓝图,变成现实。

  “一横”徐兰高铁,其中郑州至西安段、郑州至徐州段分别于2010年2月、2016年9月开通运营;“一竖”京广高铁,郑州至武汉段、郑州至石家庄段分别于2012年9月、2012年12月开通运营;“一撇”郑渝高铁,其中郑州至襄阳段2019年12月开通运营,郑州至重庆全线于2022年6月开通运营;“一捺”郑阜高铁,于2019年12月开通运营;“一点”郑太高铁,郑州至焦作段、焦作至太原段分别于2015年6月26日、2020年12月12日开通运营;“撇点”济郑高铁,郑州至濮阳段、濮阳至济南段分别于2022年6月、2023年12月开通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铁路网更新升级的大潮中,提出建设“米”字形高铁的有北京、合肥、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十几个地区,随着济郑高铁全线开通,河南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网的省份,郑州也成了全国第一个落成“米”字形高铁的城市。

  这使得郑州也从“铁路枢纽”升级为“高铁枢纽”,形成辐射全省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

  多省份都在竞逐高铁赛道

  回望过去,除河南之外,广东、安徽、湖南、江苏等多个省份在高铁赛道上都在加速。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全国高铁里程突破2000公里的省份有广东、安徽、山东、湖南、江苏、辽宁、广西、江西、河南、河北等10个,其中河南高铁运营总里程2081公里,排第九位。

  2022年6月20日,在济郑高铁郑州至濮阳段开通时,河南实现了“市市通高铁”。但在河南之前,已有福建、安徽、江苏、江西、河北、广东等6个省份已经实现“市市通高铁”;在河南之后,随着2022年9月渝厦高铁益阳至长沙段开通,2023年8月贵阳至南宁高铁开通,湖南和广西分别成为第八、第九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各省份间高铁赛道的竞逐,也是交通区位、综合实力的竞逐。放眼未来,各大城市、各省份之间的竞逐也将愈发激烈。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东西向将补强沿江高铁(含武杭高铁),南北向将京九高铁连通武汉,尽快贯通福银、胶贵(桂)等通道。建成之后,武汉将建成12个方向上“超米字形”高铁枢纽,其高铁枢纽地位将追齐郑州。

  根据广东省政府规划,到“十四五”末,高铁总里程将达到3400公里。届时,广东省将实现广州与珠三角地区各城市1小时通达,与省内其他地级城市间2小时通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和西南主要城市6~8小时通达。

  河南如何延续高铁枢纽优势?

  米字形高铁建成后,河南交通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下一步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变为枢纽经济优势?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河南省将“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是河南铁路建设的机遇期、关键期、攻坚期。

  此前,河南铁建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河南要以打通干线通道和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为重点,突出抓好高铁干线建设,加快发展城际、市域铁路,积极完善枢纽场站及集疏运系统,构建布局合理、发达完善、高效便捷、绿色安全、智能智慧的现代化铁路网络。

  高速铁路网方面,在米字形铁路网的基础上,推动高铁网向多中心网络化形态转变,拓展洛阳副中心及南阳、商丘、平顶山、漯河、周口、安阳等城市多路径对外高铁通道,实现与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高标准快速通达。

  城际轨道交通网方面,将沿京广、陇海发展主轴,依托郑州和洛阳都市圈市域铁路网,推进城际铁路与轨道交通快线直连直通,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内环半小时核心圈、外环一小时紧密圈,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城市群。

  上述负责人提到,未来,河南将聚焦“多枢纽、网络化”,打造高铁强省和高铁枢纽经济新高地。届时,河南高铁发展格局将进一步提升,形成更为开放、更为高效的“高铁+”融合业态,实现线路强网、双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强网、物流强网、绿色强网、开发强网、创新强网,更好地赋能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