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新县:乡村蝶变绘出振兴新画卷
时间:2023-09-19 11:46:48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新县时对老区提出要求、寄予厚望。

  时序更替,嘱托言犹在耳;接续奋进,使命了然于胸。四年来,新县把乡村作为践行“两个更好”主阵地,锚定目标,担当在肩,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书写下一个又一个实干故事。

  党旗飘扬干群同心

  “我是红军后代,更是党的干部,看着家乡越来越美,我的干劲也越来越足!”9月16日,记者见到新县陡山河乡白沙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传周,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核心在人。罗传周对这句话有着更深的理解。

  曾经,白沙关村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在外创业有成的罗传周知晓后,主动返乡担任起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村里先收回村集体山场、水库和集体茶场,使得全村上下心服气顺,后通过抓党建、跑项目、办旅游带动村集体致富,多方集资兴建的武占岭生态旅游区和武占岭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更是直接带动周边五六个村的7000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是党员、更是致富带头人。同罗传周一样,西河村张思恩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凭借自己的乡贤力量,成功开创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西河模式”。西河村从一个只剩下40多人、房屋坍塌、荒草丛生的破败山村,蝶变为山清水秀、设施齐全、一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的美丽乡村。

  发挥人才优势,打造乡村聚合力。近年来,新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深化“红城英才”计划,实施“雁归来”“999”回归工程,先后吸引新县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办经济实体8000多家,带动6万名群众就业增收。

  产业融合点面开花

  “俺的产业园一年能出厂900多万瓶阳荷姜哩!”9月15日,在周河乡大别山阳荷姜产业园内,1500亩阳荷姜正值成熟采收的季节,负责人匡建新正组织村民进行采收。

  匡建新说,他的产业园实现年销售额30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0万元的收入,带动130多户村民在产业链上实现致富增收,实现农户、村集体和企业多方共同受益。

  与阳荷姜产业园一山之隔的大别山五马油茶产业园是一家集采摘、生产、销售、冷链、物流、研学、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智能产业园区,民间古法榨油的第13代传承人张泽成带领众人将当地野生油茶资源转化为品牌山茶油,优质特产走出大别山。

  乡村产业如火如荼,电商经济蒸蒸日上。在曾经的柴山保革命根据地陈店乡,农村电商已然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杠杆,4个“中国淘宝村”、136家淘宝店铺、2000名电商从业人员、8000余万元销售额……亮眼的数据折射出红土地上的新变迁。

  趁着电商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东风,新县积极推进一、二、三产升级,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域保护、全景打造、全面提升,探索出了一条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革命老区发展新路径。红学、体旅、文创等多元化业态产业带动了“民宿经济”“研学经济”“露营经济”等大繁荣、大发展,全县84%以上的群众在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

  近年来,新县坚持将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长期培育和支持特色产业,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的动能支撑。

  生态宜居民风焕新

  9月17日,记者来到泗店乡大畈村。白墙灰瓦,池水清澈,“一米菜园”“厕所革命”“污水净化”“垃圾分类”在大畈村相继落地,美丽宜居的幸福村镇喜迎蝶变。

  泗店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县以红绿资源丰富的田铺乡、泗店乡的6个行政村为核心,建设红色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出一条“以红映绿、以绿衬红、红绿融合”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模式。如今,新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已覆盖5个乡镇,“一环三线五谷”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新县聚焦“四起来”目标,集中“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落地见效,乡村风貌日新月异,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成功获评2022年度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先进县。

  住得好也得过得好。新县始终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文明实践工作上下实功、求实效,以小切口带动大民生。建设孝善大食堂,推广居家养老“戴畈模式”,以饺子宴倡树好乡风,全县孝老爱亲蔚然成风。目前,全县开展乡村文明实践活动千余场;县域文明乡镇全覆盖,创成全国文明村镇4个,评选“三星”文明户1733户;培育组建乡村文化合作社52家。

  今日革命老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村庄焕然一新,蓬勃产业带动增收,乡村振兴更有底气,接续奋进更有动力。在迈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路上,广袤乡村正悄然蝶变,一幅幅百姓富、产业兴、乡村美的动人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我们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红城大地真正成为老区群众乐享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为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谱写‘两个更好’新篇章贡献力量。”新县县长李晓亮信心满怀。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