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数智赋能·精神思政·环境育人:河南大学国际暑期夏令营暨优秀本科生夏令营顺利举行
时间:2025-09-04 17:33:43    来源:河南经济报    
       2025年8月20日至26日,以“大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河南大学国际暑期夏令营暨优秀本科生夏令营顺利举行。此次夏令营由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办,不仅通过学术讲座、参观考察、野外实践等活动为营员提供探索大河文明奥秘的实践机会,而且通过跨域交流、文化碰撞和精神思政等内容帮助营员在文化与精神浸润中提升文化修养,旨在搭建地理学科国际化交流桥梁并打造高层次学术与实践融合平台。本次活动得到了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YJSJG2022XJ028/SYL2025YJSJG04)和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Z2024SZ26)的支持。
         8月21日上午,河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李秋叶、教务处副处长张琨、研究院副院长李耀和王中华、地理科学学院执行院长赵威和副院长谷蕾出席了开营仪式。开营仪式由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丁志伟主持。开营仪式通过介绍夏令营开设的目的、意义和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大河文明探源、跨域文化交流和提升地理实践力的关系,以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地理专业人才为核心目标。开营仪式后,营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虚拟仿真实验室、河南大学校史馆、河南博物院及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以推动现代智慧教学手段与中原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虚拟仿真实验室,营员在老师带领下体验VR技术,直观感受智慧教学在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走进河南大学校史馆,营员深入了解了河南大学的发展历史、一流学科建设进展和新河大精神;参观河南博物院后,营员感受到了河南省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中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参访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期间,营员深入体验了传统文明研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学习内容既有历史纵深又具时代活力。这些活动相互配合,实现了技术辅助学习、文化拓宽认知和交流深化理解的综合效果,为培养全球视野下综合性地理人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第二日登封实践以自然-人文地理综合实习为主,串联嵩阳书院人文研学、嵩山地质博物馆专业讲解、玉皇庙实地观测及观星台科技溯源等场景,打破单一学科边界的同时推动专业探索与跨文化交流深度融合,以实现地理实践力提升与国际认知能力的深化。首先,陈英勇老师围绕嵩山地层完整序列与构造地质原理展开讲解,以帮助营员建立地球动力学系统认知;随后国内外营员结合本国熟悉的地质地貌分享观察经验,通过对比讨论将对嵩山地层的认知拓展至对全球相似地质现象共性与个性的理解,既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能力,又突破专业学习的本土视角局限;之后营员走进嵩阳书院参与古代课堂礼仪研习与经典诵读活动,海外营员双方共同探讨中西方古代文化的差异,在人文交流中深化跨文化理解;最后营员来到观星台研学实践点,讲解员以量天制历为主线介绍郭守敬用圭表测影推演二十四节气、编定农历并实现漕运、农时与王朝律历同频共振的成就,帮助营员理解观星台背后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明晰不同文明在科技探索中的共通追求以强化跨文化认知。
        第三日以文化地理实习为核心,带队老师组织营员考察开封博物馆、铁塔公园及书店街,以文化地理实习为载体深化人文地理专业认知,为探索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演化规律提供了践行支撑。探访开封博物馆时,营员围绕古都文化与科技融合主题进行参观,从海上航运发展、天文天象探索及宋代科技发明到动态清明上河图与互动电子屏带来的古今融合体验,不仅为他们理解开封市城市结构演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而且为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路径,强化了他们科技与文化结合的认知维度;走进铁塔公园,营员在简要了解铁塔构成、历史意义与文化特色后,指导教师重点讲解了河南大学铁塔牌精神的内涵,分析了河南大学建设美丽校园的文化理念;书店街考察中,指导教师围绕古都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演化及当今布局展开讲解,营员在感受独特文化脉络的同时,分析了中外都城建设的差异并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保留街区文化特色的具体路径。整个文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营员将地理理论转化为文化理解的实操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对大河文明滋养下城市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
        第四日,营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兰考开展地理工程实习、红色教育及黄河考察等实践活动,通过多场景活动将乡村振兴实践、治沙精神感悟、家国情怀培育与专业能力提升深度结合,为实现知行合一的研学目标提供实践支撑。智慧岛环节,营员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深入了解了兰考县精准政策保障脱贫攻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数治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使营员们深化了对政策与技术协同助力乡村发展的认知;地理工程小院环节,营员聚焦兰考产业融合创新路径与现代化信息在农业中的应用,从现实场景中深入理解了地理工程理论与乡村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他们专业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的能力;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内,营员深入了解了黄河治理的历史成就与重要意义,结合此前大河文明研学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整合,推动了他们对大河文明的理解从局部观察升级为系统思考;焦桐广场与焦裕禄纪念馆环节,营员沉浸式感受焦裕禄精神,对焦裕禄精神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次研学实践实现了专业能力提升与精神素养培育的双重落地,既夯实营员的地理工程实践基础,又真正践行了精神思政、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第五天以学术交流与思政实践融合为核心,开展系列学术报告会及景兰苑主题研学,凸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一体化的教学导向,以实现知识吸收、创新激发至价值提升的递进式教学效果。8月25日,夏令营报告会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地学楼二楼报告厅举行,特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彭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部长潘峰华教授、香港大学地理系和气候与碳中和研究中心双聘助理教授刘来保、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钟奇瑞进行学术分享。各位专家围绕地理、生态、文明发展等领域内的前沿重点议题展开深度学术分享,以前沿研究视角和专业解读为营员打开新思路,激发了营员的学术探索热情、求知欲和创新思考。在景兰苑主题研学环节,丁志伟老师带领营员走进景兰苑,围绕景兰苑的名字由来、河南大学百年地学发展史,以及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科学家精神四大精神展开详细介绍,同时将思政主题融入地理工程化实践的景观设计构想,让营员在实地感知中深化对专业提升与精神传承的融合认知。这种学术与实践融合的模式,既助力营员在学术交流中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践感知中厚植精神内涵,更推动本次夏令营的研学价值实现进一步升华,为地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学术有深度、育人有温度的实践范本。
       本次夏令营通过串联开封、郑州、登封、兰考等市县的研学场景,将理论教学、实地实践、红色教育与国际交流深度融合,以实践育人模式帮助营员逐步形成兼具宏观国际视角与扎实地理学实践能力的综合素养。这种理论、实践、思政与国际交流深度融合的研学模式,不仅为地理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范式,助力大河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特色研究,也为地理学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注入思政育人活力,进一步凸显“思政+实践”育人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中的重要价值。
编辑:李媛媛
关键字:
豫经智库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