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歌
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滑梯、摇摇马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的中州大道西沿线公园,不少市民选择在此休闲。
“原来这里杂草丛生,公园建好后,环境大不一样,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5月20日,在附近居住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不知不觉郑州街角多了很多小公园,让市民能在家门口实现‘公园自由’。”
李女士口中的“公园自由”,源于我省“口袋公园”建设。
“口袋公园”是指面积在400至10000平方米,向公众开放、面积较小、形状多样,且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2022年,我省印发有关通知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全省多个省辖市通过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打开围墙等方式,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区域,增加城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截至2023年年底,我省已建成5000多个“口袋公园”,今年第一季度又“上新”140个。“口袋公园”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
“口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满足群众日常休闲游玩需求。”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受空间限制,城市内尤其是老城区建设大型的综合公园越来越难,而“口袋公园”则能见缝插针地出现在城市中。
郑州市中原区改建了六厂前街游园,微景观无声讲述着“棉纺故事”,延续着城市历史;位于洛阳市涧西区的青年友好街区内,咖啡馆、网红墙等勾勒出青年潮流生活;平顶山市卫东区将栩栩如生的巨型墙绘与周边街景融为一体……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口袋公园”的标配,不少地方还将城市记忆和“诗与远方”装进了“口袋”。
“口袋公园”的魅力来自转角的惊喜,如何从“增绿”变“常绿”,如何留住魅力、持续点亮城市空间?我省也在积极探索。
记者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平等街的“口袋公园”内看到,园艺工人正在精心修剪绿植、打扫卫生。“我们实施了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安排专人养护‘口袋公园’,并通过周巡查、月考评等机制督查园区内植物养护管理和设施维护。”郑州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我省不少地方也在持续完善现有“口袋公园”,通过加装直饮水机、增加游乐设施等,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口袋”虽小,却于方寸间彰显城市管理“绣花功夫”。“下一步,我们将鼓励全省各地探索创新‘口袋公园’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口袋’与周围的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美美与共。”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