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当天,我省又迎来一场全国性高端学术盛会。6月5日,第十六届中国核学会“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在洛阳举办。由5位院士领衔的国内核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会聚一堂,交流核科技、核应用最新成果,探讨核产业高质量发展。
蓬勃发展的核科技带来哪些机遇?
“核科技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代表之一,当前我国核科技创新体系能力正在全面提升。”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核科技不仅在核电应用领域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资源、勘测、公安、公共安全等领域也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值的GDP占比最高为4%,中国目前仅占0.4%。”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认为,我国核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广阔,培育以核技术应用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性选择。
国家层面也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桥介绍,在核医学方面,国家先后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放射性药物研发与应用攻关方案》,使全国放射性药物研发及整个产业均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近年来伴随国家核经济快车的加速,河南核产业发展也渐入佳境。”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所长范家霖告诉记者,在产业应用方面,目前全省建成和在建的高能加速器已达15台。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辐照加工技术服务收入近亿元。
“核科技发展可为很多产业赋能。比如我们研发的大蒜辐照加工保鲜技术,使大蒜由‘季产季销’变为‘季产年销’,直接促进了全省大蒜产业发展,大蒜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十余万亩增长至现在的近三百万亩。”范家霖介绍,在工业领域,经过辐照处理的线缆材料、热缩材料、电池隔膜等产品性能更出色,可显著提升其附加值。
在科研应用方面,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了中能加速器零的突破。“位于焦作沁阳的省科学院科创园建成了首台中能加速器,为高校科研院所搞科研带来极大便利,样品试验再也不用出省了。”范家霖表示,核科技装备的不断丰富,将促进我省核科学、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河南的核产业如何抓住“核”机遇?
作为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在核技术与产业应用方面有众多“结合点”。
“核农学在河南的应用由来已久,主要包括诱变育种、辐照加工等方面。”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核农事业部主任陈晓杰介绍,早在2012年,省科学院就获批组建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对植物辐射诱变育种、农产品辐照保藏与加工、农业同位素示踪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河南在核农学研究与应用方面居国内第一方阵。
辐射诱变育种有何优点?陈晓杰以小麦举例。“小麦的自然进化过程非常缓慢,辐射诱变能大大提高突变率,原本成千上万年才会出现的优异性状,现在可能一两年就能出现。”
著名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的诞生,就与诱变育种密切相关,黑麦与小麦杂交后,利用钴60伽马射线进行辐射,打破基因连锁、加速基因重组,最终获得了矮秆、高产、抗病新种质。“周8425B”作为骨干亲本已衍生出上千个小麦新品种。
此外,以同位素进行示踪的方式也广泛应用于我省油田勘探、文物考古等领域,利用核辐射可以探测地下石油分布、测量文物年代及地理位置等信息;核医学的发展可以为全省病患提供新的医疗诊治服务。
放眼未来,河南核产业还有哪些具备潜力的发展方向?
在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小麦航天与辐射育种团队成员、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郑州试验站站长张福彦看来,随着国家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航天育种的成本将不断降低,同时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育种途径。
“航天育种是一种前沿科研手段,通过高真空、微重力和空间射线的共同作用,可使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从而有机会获得罕见的、具有突破性的优异新种质。”他期待,今后有更多河南种子能“上天”,经历太空之旅后,重返地球开启新的育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