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河南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时间:2024-05-22 08:16:25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赵春喜 见习记者 刘一洁

  高标准农田里麦穗摇曳,蔬菜大棚内番茄苗绿意盎然,乡村大食堂饭菜飘香……5月20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豫南平原片区)现场会在周口市淮阳区举行,交流平原农区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指引。

  传统平原农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精准务实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也是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首要任务。

  当日正值小满节气,民谚云“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在淮阳区王店街道路楼村田村一体示范片内,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高标准农田里麦浪滚滚,麦香阵阵。

  据了解,淮阳区建成高标准农田120.8万亩,并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经营规模化、灌溉节能化、土壤优质化等“九化标准”,流转托管土地70.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万亩,土地生产能力提升了10%,年粮食增产3000万斤以上。

  我省以最严格的标准落实耕地保护要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村庄规划深度融合,绘就“村在田中、田在村间”的良田美景,交出了平衡保粮食与促发展的答卷。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作支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

  郑集乡官路边村产业园内,蔬菜大棚排列整齐。这里的西红柿年产可达760万斤,利益联结58个行政村,每年可为联结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6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600名农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到8万元,实现群众得股金、村集体得租金、企业得效益“一举三得”。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园23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园区总产值超600亿元,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就业90万人。在“土特产”上做文章,铺就乡亲们的“致富路”,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只有建设好乡村的美丽生态,才能带动乡村的美丽发展。以前,农村污水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弱项,发黑发臭的水体让人避之不及;如今,完善的污水治理体系、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让黑灰水变成了庄稼果蔬的“营养水”。

  在淮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七种模式”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现已在全国、全省推广应用,走出了一条适合平原农区“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生活污水治理之路。

  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1.3万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1.6%。全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以良好生态环境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天蓝、水清、粮丰、人富的和美乡村图景正在中原大地铺展开来。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豫经智库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