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今年全国夏粮实现丰收,总产量达14613万吨
时间:2023-07-17 11:28: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14613万吨(2923亿斤)。其中,小麦产量13453万吨(2691亿斤),比上年减少122.6万吨(24.5亿斤),下降0.9%。总体看,今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仍处于较高水平,实现了丰收。

  面积增加单产略减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科学有效应对不利气象条件,全力保障夏粮生产。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6609千公顷(39913万亩),比上年增加78.5千公顷(117.8万亩),增长0.3%,连续三年实现增长。具体看,夏粮播种面积增加主要得益于压实生产责任、强化政策支持、实现适期播种、优化种植结构等因素。同时,受上年全国夏收小麦价格上涨带动,农户种麦积极性较高。

  “各地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积极推进整改复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国家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逐步扩大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在春季田管关键期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王贵荣说。

  不过,根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5个夏粮生产省(区、市)的调查显示,2023年全国夏粮单产5491.8公斤/公顷(366.1公斤/亩),比上年减少64.3公斤/公顷(4.3公斤/亩),下降1.2%。其中,小麦单产下降1.3%。

  对此,王贵荣表示,夏粮单产下降主要是受河南等地严重“烂场雨”天气影响。“夏粮播种以来,主产区光热充足,大部时段农田墒情良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偏轻,病虫害防控及时有效,前期条件总体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5月下旬北方麦区出现大范围降雨,持续时间长、过程雨量大、影响范围广,导致灌浆期小麦光照不足,千粒重下降。特别是河南持续降雨时间与小麦成熟收获期叠加重合,造成部分地区小麦萌动发芽,夏粮单产下降明显。”王贵荣说。

  全力做好夏收保障

  夏收进入关键期后,各地纷纷拿出有力举措,确保颗粒归仓。

  在河南,河南农投集团等国有企业主动开放粮食库点,免费为农民提供小麦晾晒场地和输送机、风机、清理筛等设备。

  “烘干设备24小时连续运转,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小麦烘干需要。”西华县一位粮库负责人说,夏粮收购启动前,提前备足空仓库容、收购资金和机械设备,强化人员培训和实操演练,做到“仓等粮、钱等粮、人到位”;夏粮收购过程中,做到“标准上磅、价格上墙、样本上台”,保证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在新疆,截至7月11日,新疆全区已收购小麦11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23万吨。同时,全区三等以上小麦平均价格达2.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上涨0.04元/公斤。目前,新疆不少地州夏粮收购已全面开秤,各地收购价格及市场运行均较为平稳。

  新疆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夏粮收购期间,为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规范有序的粮食收购市场环境,相关监管部门将围绕粮食购销领域价格、计量、食品安全等关键环节,依法查处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破坏计量器具损害粮农利益等违法行为。

  今年夏收期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努力提高机收作业质量减损失、提升机播作业质量促单产。未受阴雨天气影响的地区进一步挖掘机收减损潜力,大部分地区正常条件下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左右。

  牢牢端稳自己饭碗

  除了收割、入库、收购等传统领域之外,粮食生产链条上的更多环节也获得了有力支持。

  有保险保障。日前,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宣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以推动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稳定种粮农户收益。

  有北斗定位。今年夏收期间,昆仑北斗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在河南、山东、河北、北京部分地区开展农机移动加油试点,通过北斗卫星定位收割机具体位置,提升农机加油作业效率。“人找油”到“油找人”的转变,既为机手节约了时间和油耗,又保障了收割机持续作业,大大提高了农机利用率。

  有先进装备。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一拖股份等制造业企业拿出的先进成套装备,均在今年“三夏”时节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小麦收获的各个关键环节上,收割机、脱粒机、烘干机等各类农机都要紧密配合,争分夺秒为夏收节约时间。我们的后台会将各台烘干机的实时数据经整理后及时发布在农民手机上,帮他们就近从速开展烘干作业。”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说。

  王贵荣表示,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编辑:孔凡哲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经智库—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经智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